[摘要]目的 探究PDCA循环在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规范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未实施PDCA管理前急诊收治的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实施PDCA管理后急诊收治的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常规转运流程,对照组实施PDCA循环。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4.17%低于对照组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会方面、环境方面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可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规范,优化急诊管理,以保证急诊转运安全性。
[关键词] 急诊危重症;PDCA循环;安全转运规范
急诊科是医院中人数众多、病情复杂的临床科室,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急诊就诊患者是急性发病或存在病情变化,多数患者需要进行紧急救治[1]。为了保证危重症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及专业性,需要在急诊科进行紧急救治后进行院内转运,并将患者送入病房或ICU进行进一步救治[2]。而院内转运的实施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及康复进程,故如何提高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规范执行率成为临床关注重点。PDCA循环管理是通过科学、规范的实施计划,保证转运安全,以达到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PDCA在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中应用效果。具体信息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未实施PDCA管理前急诊收治的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26-73岁,平均年龄(49.67±3.90)岁。 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实施PDCA管理后急诊收治的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27-74岁,平均年龄(50.48±3.16)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转运指征;患者及家属知晓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存在精神疾病或沟通障碍;入组前3个月已参加其他相关研究。
1.3 方法 观察组采用常规转运流程,包括评估、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等。对照组实施PDCA循环,包括(1)组织计划:成立质量改进小组,由护士长负责,确定存在问题、查找原因、原因分析、确定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并进行效果评价。(2)收集资料:收集存在问题,寻求组员意见,归纳总结。(3)原因分析:①人员因素:年轻护士多,缺乏经验;风险意识薄弱;专科知识缺乏;主动学习意识较弱,动手能力不足等。②管理制度因素: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及流程不完善;培训不到位;抢救时急救仪器设备摆放位置不明确;督查力度不够。③患者因素:病情变化快,家属情绪紧张影响抢救。④环境因素:等候电梯时间过长;转运时间、路程较长。(4)实施计划:①评估:医生、护士共同评估患者,做好准备。②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疾病的判断力、应急处置能力,定期培训、考核、应急演练,提高护士急救护理、应对突发状况水平,保证病人安全。③标准化转运流程:稳定病情→评估转运的可能性→告知家属→告知接收部门→做好转运准备→安排转运人员→再次通知接收部门和专用电梯→转运中严密监护→与接收部规范交接→完善记录。4.加强沟通:转运前联系接收部门,确保对方知悉患者病情并做好准备,同时告知相关风险并知情同意。⑤心理护理:根据情况,给予心理护理。(5)过程检查:①由质量改进小组定期督查,发现异常,及时纠正。②规范填写转运核查表,护士长定期进行检查,并纳入评估中。③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发现新问题,制定整改措施。(6)处理阶段:结合整改措施,完善流程。
1.4 观察指标 (1)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管道滑脱、坠床、交接不清的发生率。
(2)生活质量评价:采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包括26个条目,评价患者3个月的生活质量,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个方面,采用百分制,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1.4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管道滑脱(1.67)、坠床(0)、交接不清(2.50)、总发生率(4.17)均低于对照组的(4.17)、(1.67)、(6.67)、(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生理方面(66.12±8.02)分、心理方面(74.18±9.12)分、社会方面(68.21±8.28)分、环境方面(70.05±8.63)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1.72±7.47)分、(68.79±8.59)分、(63.83±7.85)分、(65.69±8.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为了使危重症患者进行进一步的生命支持和安全治疗,通常需进行院内转运。而在转运过程中,人员、仪器设备不足、患者病情变化等因素,严重影响转运安全性,同时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4-5]。常规转运流程侧重于转运途中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忽视了风险性;而PDCA循环则贯穿转运整个过程,更加全面、科学、规范,以保证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安全[6]。赵万全[7]等研究结果显示,实施PDCA循环可优化急诊管理模式,保证急诊转运安全性。通过PDCA循环可提高医护人员风险意识,强化医护人员责任心,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以提高转运安全性,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促进患者恢复[8]。同时加强PDCA循环不仅提高护理人员专科知识水平及识别风险的能力,优化转运流程,保证转运安全;还可提高护理人员沟通能力,减少护患矛盾及科室纠纷,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生活质量[9]。
综上所述,PDCA循环可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规范,优化急诊管理模式,保证急诊转运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邹礼军.运用PDCA循环缩短急诊科重点病种在抢救室停留时间的效果分析
[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8,13(8):733-735.
[2]李霞,陈凤云,王青. PDCA循环管理在急诊科护士情绪劳动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2018,15(19):168-171.
[3]樊慧,李国宏,徐翠荣. 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护理满意度测评的改进与效
果[J]..现代医学,2017,45(11):1681-1683.
[4]黄馨瑶,李雪玉,赵文静,等.基于PDCA循环模式构建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
标准化风险管理体系[J].现代预防医学,2019,46(10):1816-1819,1824.
[5]李娟,方茜,卢维芬,等. PDCA视阈下护理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5(5):380-385.
[6]王晓莉,张丽萍,张小芹,等. PDCA循环模式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
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医药导报,2016,35(1):53-54.
[7]赵万全,姜悦,刘菲.运用PDCA循环促进急性脑卒中绿色通道的持续改进
[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6,32(6):456-457.
[8]杨剑,朱小平,陈杰,等. PDCA循环在提高急诊科护士岗位胜任能力中的应
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25):3293-3296.
[9]张晶,朱超玲,牛倩敏,等. PDCA循环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
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