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分析黄艳丽

发表时间:2020/4/9   来源:《建筑实践》2019年第23期   作者:黄艳丽 左际昆
[导读] 社会不断发展,环境要素的可持续性逐渐成为当下关注的热点
        摘 要:社会不断发展,环境要素的可持续性逐渐成为当下关注的热点。水利工程建设的水土保持工作是现今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点,工作人员需要提出更加切实的实施策略,并且避免不必要的建设问题。与此同时需要考虑的是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与水利工程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将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成果作用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篇文章,作者会针对现有的水土流失现状,对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和可持续发展进行合并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措施
       
        当下,由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大,人们对于社会资源的掠取也愈来愈多,从而导致很多环境问题的出现。从环境资源中的水资源来看,我们最常见的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十分严峻,而且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有分均不当的问题,在和谐社会仍然有很多地方出现水资源极度缺乏的现象,部分地势险要的地方水土流失问题也愈发凸显。所以,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基于解决问题的目的出发,保持高度重视的建设态度。以社会大方向为前提,提高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本篇文章的主要框架如图一所示:
                 
        1 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分析
        在我们已知的环境状况中,水土流失问题一直是比较重要的环境威胁之一,笔者将针对现有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其危害分析。
        1.1 水土流失影响工程效益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环境的要求比较严苛,一般的水利工程建设会因为水土流失问题而影响到相关工程的运行效率,一些情况下还会降低工程整体价值。水利工程周边地区的水土流失会导致表面的土壤裸露,进而在雨水多发期导致水流中泥沙成分增加,该区域的泥沙一旦堆积,将影响到水利工程的运行。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会导致河床抬高,威胁到水利工程建设的抗洪能力。在大部分的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泥沙的堆积问题看似渺小,但是长时间的堆积很容易导致不可逆转的危害。
        1.2 导致现有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环境问题正在以我们可见的速度日益严峻,从生活方面分析,水土流失问题带来的洪涝事件的发生对周围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威胁,我们要清楚的是现在的水土流失“流”的不仅仅是水土,有可能还携带着化肥和农药,随着水土流失的流动范围的增大这些化肥和农药也在不断侵蚀干净的土壤。由此可见,水土流失带来的蝴蝶效应是我们无法预测的,现有的水利工程建设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办法需要得到切实的实施。
        2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2.1 有利于规避泥石流灾害
        水利工程建设中对水土保持功能的设计可以有效的防止水流中泥沙比重较高而导致的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同时,水土保持功能建设可以提高水利工程附近的植被覆盖率,从而在洪水多发期提高水利工程的稳定性,减轻暴雨对土地的冲刷程度,在该区域内形成一个较为安全的植被保护屏障。泥石流危害的减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山体滑坡的可能性,一举两得。水利工程建设重视水土保持是对周围环境的保护,也为周围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提供了保障。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此提高重视程度,不断创新该功能。
        2.2 有利于提升环境保护效果及工程经济效益
        水土保持工作的执行可以降低水流中携带的泥沙含量,从而提高水质的清晰度,降低水体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以及水体中可能存在的化学农药物质。发挥水土保持工程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使水资源的流通达到应有的效能。合理的水土保持方式还可以提高植被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尽可能的提高水土保持的优势,降低潜在危害。


        在水利工程的运作方面,水土保持对于整体工程的运行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水利工程的整体运行中对水质的浑浊程度有要求,水体中含量过重的泥沙会降低水利工程运转的效率,减低水利工程自身的效益。一方面,水利工程建设需要提前规避潜在因素的风险,水土保持工作作为避免泥石流发生的有效策略,需要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使其功能得以实现,保障水利工程建设的有效运行。另一方面,水土保持工程可以为以后的水利工程维修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减少泥沙在水利工程表面的堆积,降低了发生事故的频率。由此可见,水土保持工作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来看,不仅可以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运行效率还可以规避风险,一举两得。
        3 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策略可以有效的提高工程的可持续性,同时可以增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更加优质的水资源,保证水体的循环利用。在接下来的几个方面,笔者会针对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进行分析,分析如何进一步促进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3.1 完善制度建设
        对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来说,完善的制度是保证工程良好运行的基础。水利工程建设首先需要落实水土保持工作,给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完善的保障,提高日后工作的流畅性,同时也是对水利工程运作的安全保证。在我们实际工作过程中不难发现,水利工程建设需要一个完善详细的建设制度,方便对整体工程的把控。从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构成看,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结合制度和需求提出了相应规则,以水土保持工作为重心,发散性的发展其周边建设功能,提高基础工程在整体工程中的效益。与此同时,在整体的工程建设工作上,责任的分工是需要重视的方面,就水土保持工作为例,需要该任务的负责人通过工作任务的不同划分相应职责,通过实际的绩效考察并完善任务,发挥各个人才的能力,专项专治,提高工作质量,规避可能出现的障碍。
        3.2 做好总体规划
        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不仅仅是独立的工作范围,是需要水利工程建设的各部分相互合作运行的。因此,对于整体工程的规划必不可少。工程的实用性需要整体的运作才能表现出来,所以整体的规划可以促使具体方案执行得更加合理,尽可能的避免因细小问题而引发的大问题。水利工程的规划由很多复杂的部分组合而成,在其涉及的内容上,首先需要保证各部分的协调性,避免工程分配头重脚轻,各个部分的建设手段和实施措施都需要考虑到后果和效益,系统的规划水利工程的总体建设。此外,建设的规划需要考虑到后续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保证工程的可持续性以及对环境的保护作用,眼光不能局限于当下,还需要考虑到以后的维修以及环境保护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建设工作的长久性。
        3.3 创新应用各类技术手段
        环境时刻都在变化,水利工程建设的手段也需要及时创新,对于现有的水土保持工作要及时参与研究,并且将技术运用到现有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对于现有的水土流失问题来说,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植被覆盖进行水土保持,研究者需要对其周边的生态环境、土壤情况、地势要求等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研究,在原有的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上创新出更理想的水土保持技术。与此同时,对于水利工程的检测功能也需要加以重视,以便在日后的运行中快速发现漏洞并解决问题,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从实际出发,考虑整体的需求进而促进工程的良好运行。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将保护环境和工程的可持续性作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贯彻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实施,并在原有的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良建设要求,提高工程效益。
       
        参考文献:
        [1]罗文飞.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6,(21):225.
        [2]李冬晨.水利工程管理及养护问题的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7,(10):191-192.
        [3]王平.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探讨[J].陕西水利,2017,(1):169-1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