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得不说英语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一直都是一门特别重要的学科,而英语这门学科相较于其它学科也有特殊性,在初中阶段的很多学生对于英语这门学科的认识不够全面,一直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就很容易走一些弯路,这对于学生的英语成绩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而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难度还不是很高,老师要合理的引导学生高效的学习英语,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建立足够的信心,稳步提升英语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高效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发生了很大的改革,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对于英语单词和语法的学习,而如今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英语是一门语言工具,而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老师要不断改革英语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英语表达训练。
一、引导学生注重晨读,增强学生英语语感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英语试题练习过程中,他们以英语成绩的提升为目标,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做题刷题才能够快速有效的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和语法应用能力。其实学生的这种想法是比较片面的,这样做会忽视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对于英语教材中那些重点的单词和句式掌握不扎实,很难有效的提高英语综合能力。针对这些情况,我会强调学生养成英语晨读的好习惯,在英语晨读过程中大量的朗读和背诵英语句子,这样才能够巩固自己的英语基础知识,通过不断的积累来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完“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早晨朗读和背诵这一课的重点单词短语:allow ,drive, silly, present ,importance,concentrate,还有should(not)be allowed to do sth. Be strict with sb.针对这些重要的单词和短语内容,老师要引导学生要结合例句进行背诵,这样才会帮助学生高效的掌握这些单词和短语的用法,如果学生在背诵过程中仅仅记住这些单词的汉语意思,那么学生的记忆效果是非常差的,在短暂的时间内就会快速的遗忘。因此,要强调学生在早晨大声的朗读和背诵一些附有单词的例句,这样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
二、采用高效课堂提问,培养学生英语思维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英语认知能力多尝试用英文来讲课,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环境,老师在课堂上还要多采用一些有效的英语提问,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会用英语来思考问题,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英语交流,这样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将会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也会不断增强。
例如,在学习“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restrooms are ?”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先用提问的方式来进行导入,比如,Do you like travling ?where do you usually go ? when we are traviling in a American city,we need to ask some information from others,What should we pay attention to when we ask others for information?经过短短的英语提问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学生会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交流中,这对于学生学习本课知识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鼓励学生及时复习,帮助学生巩固提升
在初中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任务还是比较重的,尤其在初三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了很多的英语知识,如果不能及时的复习,学生会遗忘之前学到的知识,不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因此,我建议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英语复习,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巩固知识,提高英语成绩。
例如,在复习“it must belong to Carla ”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应该要帮助学生找到本课复习的重点知识,避免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漫无目的的看书,这课的重点内容是关于情态动词的用法,要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和使用could,must,might,can’t 等等,然后就是引导学生正确区分belong to 和be 的区别。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提倡学生英语晨读,在晨读过程中大声的朗读英语,来增强学生英语语感;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英语提问,以此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还要引导学生及时的复习,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巩固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曹海英.英语课堂教学活动需要“三思”而后行[J].智库时代,2017(17):127-128.
[2]贾青梅.提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7,34(04):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