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效果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基于此,高中英语教师提高重视程度,开始不断进行反思,不断进行尝试,试图探求更有效率的教学方法。其中注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提升师生互动效率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本文将从联系生活实际、巧妙使用多媒体、及时进行课堂知识巩固三个方面,谈谈高中英语课堂的有效互动模式。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有效性策略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教师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考试得高分,因此不断地向学生灌输考点知识,不注重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提高,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带有很大的功利性。而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推行,教师开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更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笔者将自身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分享如下,希望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参考。
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为了提升学生的课堂互动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就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到教师的互动活动中,提高互动效率。除了教师常用的课堂提问的互动方式,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日常生活交际。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布置与生活实际相关的英语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例如,在教学“Growing Pains”这一单元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针对“青少年成长中的烦恼”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出本单元的具体内容。教师可以抛出问题:“Do you have any growing pains?”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享回答:Is there anything you like very much but your parents don’t like? Do your parents often force you to do something you don’t like? Give an example.学生在分享完自己的故事之后,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确保有效互动。通过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互动话题,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话可说,从而更愿意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巧妙使用多媒体技术
传统的师生互动如果照顾到每一名学生势必会耗费大量的课堂时间,为了提高课堂互动效率,教师要善于合理使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高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提高课堂互动的趣味性和有效性。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课堂趣味性不断提升,互动模式也丰富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也明显提高了。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互动,教师要注意提前分析教材内容,针对性地利用多媒体设置相关情境,提高课堂互动效率。例如,在教学“Sporting events”这一单元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一些运动大事件,教室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应的图片,如雅典奥运会、北京奥运会等,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运动会项目,顺势引入今天要学习的课堂内容。接着,为了进一步促进师生互动,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It is well known that China has been making much progress in many sports events.Do you know what they are?”小组讨论完之后,教师选出小组代表品进行分享,教师及时进行评价,保证互动教学的有效性。
三、通过互动巩固课堂知识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知识巩固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教师在巩固部分只利用课后几分钟进行串讲,学生根本听不进去。基于此,教师要善于反思,改变课堂巩固形式,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真正利用好这个时间巩固所学知识。在巩固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课堂内容组织几个随堂互动话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及时的反馈与总结,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感受英语这门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Environmental protection”为主题的作文写作时,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如何更好地写这种类型的英语作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让学生运用课上讲到的写作技巧,即时口头作文,教师进行及时地评价与指导。对于掌握良好的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教师在表扬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的同时,要注意提醒学生避免中文式英语的运用,提升书面表达的质量。
综上所述,互动式的高中英语课堂需要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互动情境,需要教师巧妙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互动模式,同时需要教师注重课堂巩固部分的师生互动,切实打造一个丰富多彩的互动英语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发武.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111.
[2]亓晓莉.“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9(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