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试教育环境下,成绩关乎着学生的升学,因此数学、语文等学科在大部分教师和家长眼中是“主科”,而美术、音乐等为“副科”,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美术是学生的学习生涯中不可缺少学习内容,在美育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聚焦小学美术教学课堂,探究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提高美术教学有效性提供有益指导。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能力;教学策略
小学时期的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个体对于生活和其他事物的审美能力,同时为日后审美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小学阶段美术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以积极的情感态度思考“美”、创造“美”。
一、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科技以及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素质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助于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目前,小学教育对“美”的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美术教学有助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对个体未来的人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小学生思维活跃,对生活充满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美术则为小学生了解世界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引导其通过艺术感受世界美好。通过对美学的运用和了解,学生们就会发现日常生活中发现不到的、却实际坐在的一些美,进而对美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美学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二、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究
(一)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学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能够满足学生发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基于此,教师应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美术学习。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魔幻的颜色》这一课时,笔者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颜色探索的兴趣。课堂上,笔者出示红、黄、蓝三种颜色,提问学生运用这三种颜色画一幅画,能够画什么。大部分学生给出的答案是蓝天、红花、太阳,还有人说大海、红旗等。而后笔者播放色彩融合的视频,学生看着颜色交融在一起,纷纷表示神奇,并忍不住用自己手中的水彩笔进行尝试。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直观地看到了色彩不一样的一面,并且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
随后笔者展示运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中的图画,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说一说生活中的三原色和间色,经过之前的引导与铺垫,学生讨论积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学生对“美”具有学习欲望,才能切实提升审美教育的有效性。
(二)注重融入审美知识,强化审美教育
什么是“美”?“美”在生活中是否重要?“美”对生活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教师应在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渗透,从而加深学生对“美”的认识。小学阶段是积累知识、奠定能力基础的关键时期,在美术课堂中应适当加强审美知识与审美方法教学,从而为日后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生活中的线条》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对有关线条的作品进行对比,思考不同线条呈现出的动与静,并结合作品谈一谈自身的感受。而后笔者结合音乐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作品,如在宁静的音乐背景下感受平直的地平线,体会平静,在欢快的音乐中感受流淌河流,体会蜿蜒的曲线所呈现的跳动。通过氛围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想象力,使其懂得在审美时进行恰当的联想,懂得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美术作品描绘的情境。
(三)组织实践体验活动,落实审美培养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与方法的教授,还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从而落实审美能力的培养,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传统课堂中,很多教师将实践活动理解为让学生进行独立创作,创作虽然重要,但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因此,想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应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强化生活实践体验。例如,教师在不同的季节组织郊游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季节的色彩。置身于大自然,学生的感官被充分调动,其不仅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色彩,还可以聆听自然中的声音,深化情感体验,从而在创作中自然而然地融入真实感受。此外,走出课堂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使其发现更多“美”的事物,加深对“美”的认识与理解,进而提高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应从小培养其对于“美”的洞察力与观察力,使其以积极、乐观地态度对待学习与生活,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良好品格与基本能力,从而为日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广大一线美术教师,应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提高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积极寻找培养审美能力的新路径,创设优质课堂,强化审美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海英.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 考试周刊, 2019(24).
[2]燕有培. 欣赏课,培养审美能力的“快车道”——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J]. 新课程(上), 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