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生源状况、专业设置、管理形式等因素的限制,班级管理一度成为中职德育工作的一个难题。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不同的专业特点,班级的管理必须融合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中职班级管理应当有别于普通高中的管理模式。我们把企业元素引入班级,在校企双师的推动下,将职场与教室有效融合,将专业与岗位有机结合,将问题与任务有序整合,实现学校育人与就业创业的有效统一,促进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班级管理 校企融合管理 切入点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在学生职业意识养成、职业精神培养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纵观当前中职的班级管理,受生源状况、专业设置、管理形式等因素的限制,班级德育工作面临着模式单一、内容单一等问题,迫切需要融入更多适合学生心理需要、情感体验的育人信息,让学生在不同的职业情境体验中提升自我约束力,提升规章适应力,提升学习新动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1]由此,现有的中职班级德育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融合行业企业的发展,以增强育人的实效。
一、现有班级管理的需求分析
(一)学生心理认同的需要
经过中考的筛选后,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心理素质差等诸多问题,他们明显缺乏自信心,对自己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许多曾经遗留的不良思想、习惯都带到了学校。然而,现有中职学校的班级德育管理依然延续了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学生普遍缺乏心理认同。
(二)职业情感建立的需要
中职课程设置中有专门的德育课,也有许多主题明确的班队活动和社会实践。但学生处于叛逆期,如果一味的单纯的强化规范,他们会被动参与但不一定积极认同。同时,各个专业都有自身大量的专业(实训)课程,需要学生更多的进行实践操作,更多的接触行业企业,更多的建立职业体验感,以便于他们提早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更好的就业(升学)。
(三)核心素养提升的需要
中职教育的目标不同于普通教育,应该要引导学生遵守行业职业规范,更多的融入社会、适应岗位,向一名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努力。现有的中职班级管理基本照搬普通中学的管理模式,学校制定了大量严密的规章制度,各个班级又会根据本班实际修订各类规定、公约等。学生始终处在一个高度被监管的环境中,班主任则是具体的执行者和评价者。这种单一的管理方式使得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被压制、被处罚的状态,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和中职德育管理工作的特殊性,我们试着根据专业特点,根据学校制度和企业规章的共同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情境化的活动中明确情感指向,将企业岗位中的某些项目场景引入班级日常管理,充分挖掘和利用企业德育教育资源。让中职班级管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职业岗位,德育考评更能体现专业性和职业化的要求,引导学生建立正确有效的价值观、道德观,使学生具备发展的核心素养,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
二、校企融合管理的实践
(一)找准校企班级管理的融合点
1、企业文化渗透
环境文化是班级职业氛围的外在表现。常规的班级管理中,对教室内墙壁的利用往往以宣传标语或字画类装饰为主,且长时间处于固定不变的状态,枯燥的文字和单一的图画无法引起学生长久的兴趣,更无法起到激励学生的效果。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活动中,学生仰慕的是知名的企业(企业家),尤其是本专业相关的名人名企。因此,找准学生的关注点,更多的实施企业文化的渗透,潜移默化地引导、教育学生,以达到长久的教育效果,为班级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意识。
如园林专业的班级企业文化墙建设。我们将学校优秀的毕业生和他们创办的园林公司的概况张贴于教室的墙面上,不定期的更换,把单一的说教的标语改成鲜活的人和事,把枯燥的说理变成明确的个人职业发展路径图,使学生能在企业文化墙上找到未来的自己。
2、双导师制联动
除了负责日常管理的班主任外,学校针对各个班级的专业特点,聘请企业里知名的专家,担任班级职业导师,定期进班授课,宣传企业管理制度和文化,传播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未来就业需求,使学生能零距离的接触知名企业、行业专家,并与自身进行鲜明的对照,激发职业荣耀感,培育坚定的职业理想。
如电子商务专业的电商职业导师。学校与当地电商协会密切合作,以当地商务局商贸培训基地为依托,以名企管理人员为班级的职业导师,讲解电商企业基本的管理制度、员工守则和招工要求等,引导学生明确遵守学校制度就是遵守企业制度,两者是相互和一致的。
3、校企制度互通
通过班级企业双导师的配合,及时帮助学生进行校企管理制度的融合分析,在基本制度、团队建设、技能素养、日常沟通等方面找到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树立规矩即制度的意识,使学生更好的在具体的职业情境中约束自我、提升自我;让学生感受职场的职业感、技能的问题感,岗位的成功感,引导成长方向,驱动学习动力,提升学习效能。如表(一):
(二)找准校企班级管理的切入点
1、校企活动联合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能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中职学校的学生已经逐步成年,他们需要更多的被他人接纳,被企业了解。在各种校企活动的开展中,融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展示了学生的才华,提升了是自我的自信,发现了企业的用人需求,挖掘了企业培养的人才。
如组织学生参与校企联谊活动等。帮助学生找到了充分展示个人才艺的舞台,让学生更全面的主动推销自己,为未来的实习、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学生良好的活动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正是企业人才需求的重要素质体现,得到了企业的广泛认同。
2、模拟任务驱动
学生对企业的运作具有强烈的新鲜感,他们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迫切想了解企业真实的运作过程。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班主任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有关活动,提前体验相关的职业岗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如酒店专业的例会观摩学习。班级在职业导师的协助下,带领学生观摩酒店的早例会、周例会等,帮助学生了解例会的组织、要点。学生回校后利用早、晚自修等时间进行“打卡演练”,开设“班级例会”等形式,以此发现班级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锻炼组织活动的能力。
3、企业课程介入
企业在面向员工的各类培训中有自己的“必修课程”、和“自定义课程”,其体现了对员工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这些课程具有明显的行业发展特性和企业文化痕迹,在班会课中结合此类课程的学习,非常适合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养成创新的职业思维。
如烹饪专业的大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集聚了本地区域内众多的行业大师,班主任借用大师工作室的优势,给烹饪班的学生讲授大师的成长经历,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清楚知晓,使学生提前接受岗前教育,在行业名家的感染下,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
(三)拓展校企班级管理的反馈点
1、成立德育品质管理小组
班级德育工作的成效,必须要有清晰的呈现和反馈,必须要根据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出不断的调整,产生积极的评价。尤其是要与学校的德育考评工作明确结合,根据不同专业的班级实际,形成一个动态的、可持续的监控过程。
如建立班级德育品质管理小组。这个组织由班主任、企业导师、学校分管领导、学生代表等组成,定期评估每个学生的职业行为表现,并提出后续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将相关的评价指标纳入学生德育综合成绩的评定中。
2、实施差错行为补救措施
开展班级德育品质监控的过程中,能让班主任和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但问题的呈现还需要有一个分析、认识的过程,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教育贯穿学生实习实训全过程,校企双方共同开展、共同评价。 [3]
如运用《差错行为补救手册》。每个学生人手一本,手册中列举常见的“不良行为案例”,学生记录自身存在的“问题行为”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定期自我反省,寻求老师、家长等外在力量的支持。如表(二):
3、优化校企信息联通渠道
班主任定期搜集典型的个人案例,利用抖音、微信等多种信息推介平台进行宣传。同时,将学生良好的行为表现和个人特长,与相关的企业进行联系,尤其要凸显工匠精神,开展“最美职校生”评比等,利用信息平台进行互动讨论,增强学生的职业自信,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做好铺垫。
如应对大规模突发事件。2020年,新冠病毒的传播对各行业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在疫情十分严峻的形势下,企业纷纷通过各种渠道(手机终端APP),对员工开展了主题鲜明、真切暖心的宣传活动,课程内容丰富,教育效果良好。在企业实习的实习生也充分学习了抗疫情的知识,感受到了企业的人文关怀,与学校教育形成了合力。
三、实施成效
通过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班级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结合,改进了现有中职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实现了企业资源的引入,在“校+企”双导师的推动下,将教室与职场有效融合,将专业与岗位有机结合,将问题与任务有序整合,实施了“职+管”一体式的班级管理策略;并通过职场式的氛围营造和行业规范的引入使得学生有了清晰的日常规范意识及职业敬畏感,实现了学校育人与企业育人的密切结合,学生的制度意识和行为自控力进一步提升,职业体验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增强,个人核心素养进一步提高,形成了具有职业专业特性的中职班级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J].人民教育,2016(19)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0/201912/t20191203_410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