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渗透空间观念,对于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均有积极意义。本文基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以“图形的认识”相关内容为例,对观念的渗透策略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观念;图形与几何
任何观念的培养和渗透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在小学阶段渗透几何观念,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客观事物,透过想象、分析等环节开展思维综合活动,在此基础上完成对空间与平面关系的深刻理解与掌握,这其实也是一个具有丰富创造性的有趣过程。
一、分析课程知识
小学阶段的几何内容主要是一维图形,即线性图形,包括直线、射线、线段等等;还有二维与三维空间中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分别包括角、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等等。
首先,从线与角相关知识来看,学生需要接触到测量和画图等内容,在面积相关知识中,会从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延伸,学习各种平面图形,最终总结归纳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从这一角度来看,线性知识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基础几何概念,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线性知识的特征和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要具备区别三者的基本能力之外,还要掌握测量三者位置关系的方法,充分把握相交、垂直、平行等概念知识。
其次,在平面图形知识中,小学阶段所接触到的基本都是二维平面图形,也是学习所有图形的基本概念。课标中对相关要求进行了明确,如认识图形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联系生活实际来实现图形与实物之间的转换。
此外,在立体图形的教学中,起初的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之间的转换可以说是一个难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展开图中去识别出原有图形,这强调的是对其观察、想象以及推理能力的培养。再从教材内容中看,教材逐渐地开始向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转变,从认识最基本的图形特征到二维平面图形与三维空间的转换,由具体到抽象,这都需要教师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加以支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其从多种角度来理解和把握空间概念。
二、把握教学主线
教师首先要从课程标准入手,把握教材中的相应空间观念内容,确定知识主线设计教学活动。
其次,教师要分清不同学段,学生对于图形的识别和判断能力,以此来建立不同的教学目标,以便于学生清晰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与关联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图形结合领域的知识认知水平归纳为了认识、理解、掌握、应用、体验、探索等。从教材编排来看,图形与几何部分的知识内容均呈现螺旋上升式结构。仅以图形的认识板块为例,该部分知识的教学主线首先是又立体到平面,再回归立体;从定性到定量,再到直观探索特征;由直线到曲线;借助生活实例抽象概念知识,再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以及由静态到动态等等。无论哪一种规律,都体现着图形与几何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认知规律。而且,由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空间的编排,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使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更加明显,教师也只有抓住教学内容的主线,才能够牢牢把握住教学内容,不脱离教学目标。
三、鼓励动手操作
空间观念的形成,除了教师讲解,还必须要依托于实践操作活动,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体会手脑结合,调动多方感官,才能够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巩固。动手操作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够激发其学习探究兴趣,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相关能力。例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让学生观看教材中的植物、动物、建筑物等,分析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接着让能够学生观察手工蝴蝶制作过程的课件,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可以制作其他图形,剪出自己喜欢的图案。而后经小组讨论交流,明确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即均沿一条直线对这,且直线两边部分能够完全重合,教师借此提出问题:如何证明它们能够完全重合呢?引导学生沿对折线剪开,然后重叠观察,最后教师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行总结。
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通过简单地导入环节来衔接实践活动,进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到的图形对称,相比单一的观察更要深刻,这也是进一步学习图形平移变换运动的必要前提。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和空间观念的起始阶段,作为打好基础的重要时期,该阶段的数学教学必须要确保学生对几何的完全认知。作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知识载体,图形的认识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图形变换和运动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应从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出发,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切实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耿腾飞.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4):67.
[2]夏幸华.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