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来数学学科都是教学中的重点,特别是在高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更是受到了更加多的重视。高中数学的知识大都比较抽象,需要学生有较强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容易,数学教师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授课。利用课堂提问的形式构建问题化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借助生活中案例构建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的对知识产生熟悉感,同时,考虑到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可以开展数学竞赛,构建竞争化的情境,从而发挥情境教学法对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情境教学;问题化;生活化;竞争化
数学教学不仅是高中阶段教学中的重点,还是难点,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学习难度有目共睹,给学生的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以致于在学生中出现了惧怕学习数学的心理,从主观上不愿意去学习数学。针对这种情况,在现代的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法,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且情境教学法的呈现形式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情境中会不由自主去学习,可以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构建问题化的教学情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接到不少学生反应高中数学太难学了之类的反馈,这是由于数学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采用刻板、机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亦步亦趋去跟着教师的思维理解,枯燥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现代化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提问的形式构建问题化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发挥情境教学法对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学习《对数函数图像及其性质》时,利用课堂提问的形式构建问题化的教学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指数函数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学生对数函数的相关知识,那么对数函数有哪些性质呢?请大家通过学习找出答案吧。”我提出问题构建问题化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情境中被问题引起了好奇心,积极翻阅数学教材展开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找出了问题的答案,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通过在课堂中以课堂提问的形式构建问题化的教学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情境中找出了问题的答案,有利于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相比于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种种更加熟悉,如果可以将两者结合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现在很多学校都完备了基础设施,这为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调取生活中的案例辅助教学,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切入理解知识,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熟悉感,从而有效发挥情境教学法对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读知识产生熟悉感。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有不确定的事情发生,比如奥运冠军的得主国家、明天的天气情况、彩票的中奖情况等,这些不能确定发不发生的事件被称为随机事件,那么怎么计算出事件发生的概率呢?下面我们就来通过学习了解一下吧。”我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演示生活中常见的随机事件,构建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了对知识的熟悉感,使学生轻松掌握了这部分的内容。这样,通过在课堂中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情境中不惧怕学习数学,还学会了从生活的角度分析知识的数学思维,有效发挥了情境教学法对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三、构建竞争化的教学情境
在构建情境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特征来设计,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争性的教学活动构建竞争化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课堂的活跃度。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合作意识,从而有效发挥情境教学法对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学习《算法与程序框图》时,开展竞争性的活动构建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在课堂中,我对学生说:“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算法的基本知识,那么大家可以根据学习到的知识画出程序框图吗?接下来我们开始一个比赛。”我将学生合理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构建出竞争化的教学情境,学生为了获取胜利积极在小组中共同完成程序框图,课堂教学效果显著。这样,通过在课堂中构建竞争化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有效发挥了情境教学法对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总之,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使数学课堂的教学变得更加灵活,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可以更容易学习,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吴穷思.分析情景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12):110-111.
[2]张永华.情境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