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可见小学数学教学应树立“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以发展”的教学理念。故此,教师要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立足点,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探索精神出发,分层前进,鼓励和引导各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主动学习知识,增长技能,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彰显每个孩子的个性,让花儿朵朵绽放。。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开放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开放、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为学生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与老师、与书本不同的看法,从而变“学答”为“学问”。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探讨方法,然后根据学生探索的结果进行归纳小结。但正当我津津有味地小结其公式的推导过程时,突然一位平时成绩一般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为什么圆锥体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如果不是等底等高行吗?”开始我是一愣,刚刚我们不是已经用实验说明了这一问题吗?况且我正在小结呢?你根本就没有专心听讲。那该不该回答他呢?如回答势必影响这节课的教学进度,权衡再三我还是因为他的“敢问”而大加赏识,表扬一通,并为他这种“敢”字当头的行为所感动,于是让其他同学帮他解释。其实在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傻问”,那么作为教育者千万不能对其斥责、批评,毕竟他还“敢问”,如若他不问,什么也不想问,那这种学生岂不是更可怕,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对学生的问(不管对或错)给予表扬、鼓励,并慢慢地引导他从“爱问”过渡到“会问”,从而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由于课堂上我坚持师生平等、民主的关系,抱着教学相长的态度,因此这样的例子在我班举不胜举,已成为一种风气。实践证明,教育者只有给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肯留给它们发挥的空间、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活跃思维,对知识的掌握理解也就容易多了,兴致无穷,强烈的求知欲已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迫使他们主动去探求新知,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就体现出来。
二、适时巧妙的设疑,让学生解疑、释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是每节课教学的核心。"设疑"恰恰就是达到教学核心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而在释疑的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又能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教学中我常用以下方法设疑。
1.利用教材的主题图设疑。教材中的主题图就是一个很好的设疑素材,教师若能有效利用主题图,诱发学生在图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我们的数学课堂将会呈现生机勃勃、焕发智慧的景象。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利用主题图中的数据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这样设疑,学生的兴趣来了,通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发现可以通过添上不同的长度单位使它们相等。得出”1米=10分米=100厘米”或“1分米=10厘米=100毫米”也就是说:0.1米=0.10米=0.100米.由此学生从中得出了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样的设疑,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呈现精彩和有效。
2. 在例题的“回顾与反思”处设疑。新教材的许多例题都安排有“回顾与反思”这一环节,适时、准确的设疑,让学生在学习新知后进行梳理、反思、提高。如在上“利率”的例5:某品牌的裙子搞促销活动,在甲商场打五折,在乙商场按“满100减50”的方式销售。妈妈要买一条230元的裙子,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学生通过学习,回顾反思知道“满100减50”不如“打五折”实惠,这时我抛出一个疑问“如果这条裙子300块钱,会怎么样呢?290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打开思维的闸门,一会同桌讨论,一会拿笔算算,很快就得出如果价格是整百元的两条优惠措施一样实惠,如果价格差一点就是整百元的,“打五折”实惠得更多。通过这样的“设疑”,学生既掌握了新知,又拓展了新知。既使知识融会贯通,又懂得以后购物精打细算。让学生回味无穷、学以致用,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这样通过设疑、释疑,层层递进,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自获其知,自增其能,让数学课堂释放出无穷的魅力。
三、精设有效的实践探索,让学生感悟、应用。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为学生搭建实践探索的平台,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帮学生高效率地获取知识。而“比较式”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得事物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得到新颖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因此,教学中我经常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感悟数学,应用数学。如:在教学“分数的除法”这一课时,我出示这样两道题:÷3、÷3.提问:谁能准确地算出结果?问题一出,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被调动,时而思考、时而计算,争抢回答。有的说:里面有6个,用6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两个,也就是。有的说:用分子6除于3得到2作分子,分母不变,得数也是。还有的说:画线段图也可知得数是。我肯定了大家的看法。这时有一位同学大声说:“老师你说他们都对,但用他们的方法我怎么没办法算出第二道算式的结果。”随着他的提问,很多同学也动手去做第二道题,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到了这里我的目的也达到了,我赶紧抓住时机宣布,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问题。这样,在精设悬念的驱赶下,整节课的数学探索处于兴奋的状态。
四、分层阶梯的练习,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
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练习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乐趣呢?课堂教学中我尝试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实际,设计充分体现层次性的练习,把题目按难度分成三组:有铺垫的基础题(A题),基础巩固题(B题),深化提高题(C题)。对学困生只要求掌握数学的基本要求,做好A题后可尝试B题,对中等生要求做好B题后可尝试C题,对优等生,既要做好B题又要做好C题。这样分层要求练习,使不同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如在教学“打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题,把练习题分成三组:A .全场服装一律六折,小雨爸爸买了一套标价 800元的西装,要付多少钱?B.小雨为妈妈选了一双皮鞋,花了140元,原价是200元,你能算算打几折吗?C.儿童鞋打五折,小雨买了一双球鞋,便宜了60元,你知道原价是多少钱吗?要求是:每人自选一道适合自己的题目完成后有时间可以尝试其他题目。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题目参与练习,较好地照应了全体学生,又能使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上等生吃得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练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掌握知识,增长技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彰显每个孩子的个性,让花儿朵朵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