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这是一直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因为只有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才能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化和能力的发展提升。高中数学作为一项基础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必须要将构建高效课堂作为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鉴于此,本文将从提炼教材问题、建立直观系统和优化教学评价三方面出发,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和具体策略。
关键词: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策略
伴随着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于高素质、全面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而推出了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基本素质和综合素养的培养。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由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对于推进和实施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要顺应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树立科学的观念和先进的思想,把握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革新,最终顺利实现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展现出数学的魅力,助力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
一、提炼教材问题,深入拓展学生思维
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线,因为只有向学生提出问题,才能够触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促使学生在思维引领下展开主动地思考和探究。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应当以教材课本为基础,把握其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内容,进而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思维水平来提炼出各种启发性、开放性的数学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向学生进行提问,设置课堂悬念,营造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发散思维,展开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深入探索,感知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例如,在教授《函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知识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初步掌握函数的单调性判别的方法,为了深入拓展学生们的思维,笔者根据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学生们设置了课堂提问环节。问题如下:函数值的大小变化与自变量的大小变化有何关系?增函数定义要点是什么?提出问题后,学生们立即围绕问题展开思考,经过学生们的思考与分析,学生们最终得出答案。这样一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提炼教材问题,深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建立直观系统,增强学生知识理解
数学知识多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理解和学习起来比较的困难和吃力,而建立直观的教学系统能够促进知识的转变和优化,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知识。
因此,高中数学教师需要转变过去语言讲解加黑板板书的传统方式,尝试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展示、动画演示和视频播放等优势和功能,来建立直观教学系统,将抽象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带给学生对多样化的外部感官刺激,优化学生感性认识,进而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与吸收。
例如,在教授《双曲线》这部分知识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掌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曲线的图形特征,实际上课程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打破这种阻碍,笔者通过信息技术建立了直观系统。首先,笔者将双曲线的图象展示给学生们,让学生们认识到双曲线的图形的形状与结构,然后,笔者再将本节课程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带领学生们进一步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这样一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建立直观系统,增强了学生的知识理解。
三、优化教学评价,提高学生学习自信
评价通常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和行为的直接反馈,是改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同时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动力和保证。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提高对教学评价的关注和重视,转变过去单一的成绩评价模式,积极构建并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尝试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多元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表扬,促使学生从中受到极大地鼓舞,树立起对学习强大的自信心,更主动地学习,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教授《定积分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理解定积分的概念以及基本性质,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自信,笔者优化了教学评价模式。首先,笔者根据课堂中学生们的学习表现对学生们进行评价,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状态,然后,笔者在课程结束后,再制定课堂检测环节,通过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对学生们进行评价,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水平。这样一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优化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信。
总而言之,构建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必然性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学生高效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催化剂。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意义,能够将学生学习规律和认知结构作为教学出发点,通过提炼教材问题、建立直观系统和优化教学评价等策略的运用,来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最终顺利实现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
参考文献:
[1]王善伟.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探索[J].中国新通信,2019,21(12):207.
[2]杨靖.解析素质教育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