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无大事,也无一件是小事,却处处都要彰显工作的艺术和智慧。预防校园欺凌现象就是令人颇费心思的事。
按照往常一样上班,但今天我碰到了一件事:我班学生小宇和他爸找到学校来了,一个沮丧着脸,一个黑着脸。
在小宇爸爸夹带着粗言俗语的土话里,我了解到,原来昨天下午第一节下课后,小宇和同学小豪一块准备上厕所,走着走着,忽然被后面的人用脚尖勾住了左脚,回头一看是同学小宝和小涵,小宇就没有理睬他们,径直往前走。到了厕所,后面的人还不依不饶,依然纠缠他,小宇心里就有气。回到教室里,他们也紧紧跟着到班里,一路上还多次尝试勾他的脚。这下,小宇怒了,就回击了他们。在这过程,小宇脱下的外衣被小涵传给班里的其他同学,其他同学也跟着传来传去。这边,小宝摁住他的脖子,小豪在他身边起哄……
事不宜迟,不能有半点懈怠,我赶紧去找小宝他们三个来。
“我们是跟他玩的,勾脚是我们平常踢球的动作。那知道他突然打我们,很用力的那种……”小宝的声音有点颤抖。
是啊,他们四个经常玩在一块,感情那么好,有可能三个围殴小宇吗?但校园欺凌事件的教训提醒了我——悲剧,往往是从小事逐渐质变而来的。
小宝妈妈也来了,她一进门就对着小宝就是一番愠怒地责骂。
好一个通情达理的母亲,我心里的顾虑也就消了一半。再看看小宇的爸爸,他的脸色也温和了许多。是的,有时家长来学校的目的是讨回公道,也是在试探对方家长的态度。由于小宝妈妈先自责自己的孩子,使对方家长觉得很给面子,原先敌意的思想、戒备的心理也就转弱。
我借题发挥,因势利导,将事实客观性地一一做了剖析。言而有理,毫不偏颇,大家也心服口服。
近些年来,校园欺凌现象时有发生,紧紧牵动着学校、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神经,毕竟学生的人身权益、身心健康才是一切教育的核心,才使所有的教育显得有意义,有价值。笔者由本案例拓展说开,谈谈几点看法:
1.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首先,要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其本质。
从本案例看,一场风波尚未起浪就被平息了,倒也是虚惊一场。但从这件事中我们不难发现,校园欺凌事件一般都有很强的隐蔽性,往往是“潭面平静,竟暗流涌动”。不管是身体伤害的暴力事件、精神上的贬低行为(如吐口水等)、言语暴力行为(如辱骂、口头威胁等),还是在网络上辱骂、攻击或披露同学隐私等,都很难被家长、老师所发现。这就助长了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或升级,经常直到被发现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作为班主任,对班级的日常管理、教育时,必须要独具慧眼和有细微入至疏导的工作智慧。于细微处明察秋毫,窥一斑而知全豹。一旦发现苗头,要及时进行疏导,设计有效方案,果断地将事态扼杀在萌芽状态中,以免养痈遗患,姑息养奸。
在笔者看来,本文案例可大可小,如果定性为欺凌事件却又不是——纯属由平常的玩耍引发的打架事件,但谁能保证他们之间不会因此心存芥蒂而交恶闹大呢?“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句句都是金言玉语,至理名言,也是警醒之声。
其次,不要忽视每个有可能的细节。案例中,虽然学校方方面面做足了预防措施,但学生之间的打架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真是防不胜防。且来得快,去得也快,让人措不及防。这其中可能是值日老师的疏忽,以为是闹着玩而没有去在意。因此学校、老师要善于反思工作中出现的疏漏现象,反求诸己,反躬自省,整理和总结经验教训,备足充分的智库,以应对形形色色、大大小小不确定的欺凌事件。也许,每个细节有可能成为“破案”的突破口。
再次,还要善于全方位妥善处理事件,以取得事情的圆满解决。如本案例中,小宇的爸爸因孩子受伤让他无法接受,气势冲冲而来,头上直冒着烟。如果教师此时处理不当,或没有照顾到家长的情绪,都有可能将事态激化,家长“校访”极有可能演变为“校闹”。因此,善于安抚受害者及其家属,能促进事态往良好方向发展,继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同时,多种思维角度看问题,使事件立体化,有助于看清全局,把握和控制局面,减少工作纰漏;再者,尽可能做好一切善后工作,不留尾巴,避免死灰复燃。
教育,不单单发生在学校里,还发生在家庭、社会里。教师指导家长正确教育方法同样很重要,很有意义。随着学生的活动阵地变化,教育也要及时衔接上,教育者角色要适时交接。如,学生放学离开校园,那么,教师教育者的角色转由家长承当。家长,是校园以外的另一双监督的眼睛,家长也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孩子微妙的变化要有敏感性反应。可见,家庭是预防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的重要阵地,这块阵地千万不能丢。做好校外的安全监管的职能,也是家长应尽的监护义务,不是学校老师所能取代的地位。
2.指导方法,加强认识
学生的一切家庭以外的活动,家长不可能时刻保镖般在身边保护着,因此最为关键的是,做好学生自我保护教育,加强防范意识。具体到碰到哪些事情,该采取哪种方法,在所能获得的尽可能多的实际案例中,教给学生面对欺凌现象时该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该怎么做,从案例中学习到哪些成功的方法等。
借助案例为教材,引导学生分析欺凌者的心理因素,了解其实施欺凌的背后动机,抓住他们的软肋,从而破解被欺凌的“密码”以求自救。如小学阶段,有的学生一开始只是恶作剧、模仿社会上的小混混寻找刺激而已,不带什么目的性,没有什么恶势力的社会背景,事件处理起来也不复杂。但如果被欺凌者害怕,不敢举报,那就正中欺凌者下怀,使对方觉得有机可乘,得寸进尺,无疑等于怂恿了欺凌者,使欺凌行为升级。
3.思想动员,反对欺凌
学习“禁毒进校园”做法,举行“我不做欺凌者”的宣誓、签名仪式,要有隆重的仪式感。这一点比起所有的预防措施,更有深刻教育意义——引导学生既不当受害者,更不去充当伤害者;做好自己,好好管理自己,坚决不去欺凌他人!坚决不做欺凌者!做个积极阳光、文明礼貌、团结进取,有理想,有道德,有爱的好学生!
4.防胜于治,有备无患
居安思危,要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多一些预见性,未雨绸缪,杜微慎防,才能防范于未然,为欺凌现象打好预防针。因为没有什么比没有发生欺凌事件更让人愿意看到的了。
参考文献:
1.张萌. 挪威奥维斯校园欺凌预防计划对我国的启示[J]. 现代中小学教育(4):88-91.
2.罗娜. 国内近5年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对策研究[D]. 陕西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