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走到外面的世界,从而增加社会知识,发展自身实践能力的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学习相辅相成,它们一起塑造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小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如何有效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提出几点建议,以供相关人士交流。
关键词: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
引言:
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弥补学生所学内容的不足,帮助他们走进社会,理解社会,并且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现阶段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才能够将其有效实施。
一、分析现阶段下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
(一)实践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许多小学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比较单一,例如参观历史博物馆、烈士墓园等,通过在参观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性、抽象性的说教,来完成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小学生由于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对这些内容并不感兴趣,甚至部分学生会产生排斥社会实践活动的心理。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这些脱离实际生活的实践内容,与其主旨背道而驰[1]。
(二)社会实践地点单一
大部分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地点较为单调,通常是选择其他学校都会去的地点,例如博物馆、墓园、标志性建筑等,甚至学生从低年级一直到高年级,相同的地方已经反复实践过了好几遍。这样就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兴趣,无法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能力,更加不能使得学生真正认识社会,进入社会。
(三)缺少规范化管理制度
小学生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并且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活动里,在课外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容易发生不配合教师指导,而以自我活动为主的情况。学生在校外活动的追逐打闹中也更加容易使自己受伤,导致实践活动不能正常进行,而学生家长也对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失去信任。但是许多学校对学生都没有规范化的实践活动指导,并且学生在事件当中产生事故的事情在我国屡见不鲜。
二、有效实施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策略
1、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因地制宜
学校安排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因地制宜,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利用小学生容易接受的办法,引导他们来认识社会,主动走进社会。学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联合模式,例如云南部分地区小学靠近花卉市场,就可以依靠充分的地区资源,建立学生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劳作过程中理解劳动观念,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在社会上生活需要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的道理,从而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2]。
2、选择合适的实践活动主题
由于近几年教育发生了很大变革,社会更需要富有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教育也在很多方面进行创新培养。小学生作为思想启蒙的起步阶段,更需要将其基础知识打造牢固。许多小学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都偏向政治化和抽象化,不符合小学生的内心世界需求,更不能锻炼他们实践活动能力,所以选择合适的主题显得尤为重要。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对课外活动有了兴趣,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在开展社会活动之前,组织学生讨论自己所感兴趣的主题,将活动主题的选择权交给他们,让他们有自我思考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实践活动是对他们自身存在价值的内容,而不是学校强加给他们的任务。
3、学校要建立健全实践活动安全保障管理机制
学生的安全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核心内容,学校需要精心安排组织活动,在过程中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社会探索。例如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前,学校需要安排相关人员去时间地点进行提前考察,并且与当地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和协商,让他们能够辅助学生完成活动内容。学校还需要租用安全可靠的车辆,统计人数,以防实际人数与座位数量不符合的情况出现。教师在出发前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安全教育主题的班会,让学生意识到实践活动不单单是接触社会,还需要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注意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是走入社会第一步。
4、做好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信任
学校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之前,需要与学生家长进一步沟通,因为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许多决定都是有其父母决定,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那么他们的孩子有可能就无法参与到学校组织的活动当中。所以教师需要与家长充分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能够将孩子放心交给学校管理,进一步也促进了学校、社会、家庭三联合的教学模式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创新实践主题,因地制宜实践内容来吸引学生实践兴趣是必要行为。学校在组织活动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以此让活动顺利进行,从而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塑造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怀青.家校联动式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小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策略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4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