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挫折耐受力,又称挫折容忍力、挫折忍耐力。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和创设某种情景条件,提出某种难题,启发和促进孩子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使他们养成乐于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经受挫折的习惯,从而引导孩子逐步摆脱依赖,形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挫折耐受力也是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个显著标志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耐挫折的能力作为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中学校的重要内容,完善人格,成为了学校和家庭都不可忽视的责任。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相互配合在放手锻炼和以学生个性为前提的原则下,对孩子进行耐挫教育,使孩子有勇气敢于面对困难,有机智应付困境和有能力解决难题。
【关键词】 耐挫折能力 原因分析 耐挫教育
走进网络各大论坛, 一则则小学生自杀的新闻不时地刺痛我们的眼睛。百度搜索关键词“小学生自杀案例”,跳出来的竟有上千条新闻。小林是家中倍受宠爱的小男孩,只因为要吃几粒进口糖,而堂姐则让他留几粒给父母吃,于是就觉得大受打击,而上吊自杀。小丽因在校被老师批评了几句,而跳楼自杀。广州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因没有完成暑假作,被父母责骂后,从十三楼的家中跳楼自杀身亡。
一.耐挫力现状分析
无数的悲痛的事例说明了,现如今的孩子在蜜罐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自我的感觉都是比较好的。一旦孩子的自尊心稍稍受打击后,有可能会产生两种不良的反应:一种就是从自信的认知状态进入否定的认知状态。这种状态早期情绪上表现为焦虑无助又悲伤失望;第二种就是孩子面对出现挫折时,从认知层面就希望从外部环境去寻找原因而不是从自身寻找原因,他们的直觉就是逃避,受到别人的指责就会产生怨恨的负面情绪。具备耐挫折的能力,适应生活中的合情打击,是生活中保证能取得成功和体验快乐的因素之一。所以,要把培养每位学生的耐挫折能力成为素质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二.耐挫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在现实的教育中,比较关注孩子的自尊,同时社会的舆论也迫使我们不再敢批评学生。对孩子的尊重和保护要控制在一定适度的范围里,不要让孩子感觉到一种压力和困扰。孩子耐挫能力低下是我们社会的责任、家庭的责任、更是我们教育的责任。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变,生活的条件好了,现代家庭独特的“4--2--1”结构和社会价值导向促使家长设置“温室”,自然就对孩子过分照照顾、溺爱、娇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慢慢就吃不得苦,受到委屈就难过得要死,如果生活中遇到失败的事情,因为较弱的耐挫水平,很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不合理的认知世界,绝望的情绪就会产生,很可能就突破生命的承受范围,并且就从此走向极端。
三.抗耐挫教育的策略
通过一定的教育让学生的耐挫力有所提高,他们的人格有所完善,进行抗挫折教育,是学校和家庭不可逃避的责任。只有帮助他们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克服困难。
1.思想灌输,引导学生的耐挫力
小学生毕竟是天真活泼的,思想上也较单纯,经常要把遭受挫折的思想灌输给孩子,让他们知道,在人生道路上,谁都无法避免要碰到很多不如意的事,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在生活的实际中或校园中生活中,经常适当的教育让孩子知道很多成绩的获得离不开流汗流泪。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而又实际能达成的期望。
2.立足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耐挫力
在劳动中成长,体验劳动,接受劳动,是让学生体验挫折的重要途径。因为学生在家里受家长的溺爱比较普遍,接受挫折训练的机会少。通过劳动,学生们体会自己去感受劳动的辛苦父母的付出,从劳动中学会生存的技能。
在班级管理中很多老师都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来管理的,经常的做法就是值日班长大家轮流来当。轮到值日的学生既要管好自己,也要做好值日工作。这种有意识的创设劳动情景就是在实践中让学生获得对困难的适应能力。在开展劳动教育的安排时,可以分年级来开展,各年级要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点。低年级可以侧重简单的一些活动,如学习整理书包,做值日等。做家务是中年级侧重点,分担家里简单的家务,比如洗衣服,搞卫生等能做好的事。高年级可以侧重安排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收获相处的学问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主题活动,深化学生的耐挫力
在少先队活动中教师创设一些常见的挫折情境,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那么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可以巧妙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蕴含在小学生好动的特性中去。虽然只是假设的挫折情景,入境入情的体验一定会把学到的知识内化到心里去的,这种熏陶和启发是非常有效的。
开展班队活动时侯,教师先创设合理情节,通过组织有关游戏,在情景中了解挫折,认知挫折和开展挫折反应,防御挫折,疏导挫折等基本知识,从而达到挫折意识的提高,应付挫折力的增强。还有如学会欣赏自己等,培养学生对挫折的认知,和抵抗的意识;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作好迎接逆境的准备,对困难有必要的应对手段。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意识地让孩子“受点苦和累”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让孩子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懂得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意识应付困难的勇气,使孩子不仅能从中得到幸福,而且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一种自我幸福的本能,这样才能在任何挫折面前泰然处之,在今后的成长中让生命焕发出更完美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 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纲要》(试用本) 浙江省教科研究院
3.《素质教育指导丛书》,冯克诚等主编,华语教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