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法”在音乐活动中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4/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1期   作者:邓燕
[导读] “探索发现法”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内容提要:“探索发现法”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相信、尊重、理解、激励幼儿的发现,并引导幼儿从探索中发现、从发现中表现,从表现中创造,从而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与创造力,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笔者通过对音乐教学活动中“探索发现法”的运用与实践,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希望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小小的启示。

        关键词:探索发现法  探索  表现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探索发现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直接把知识讲授给幼儿,而是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及幼儿认知的特点,引导幼儿在探索阶段与表现阶段过程中,通过直接操作、观察、讨论、创造等途径,去探索、去发现知识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幼儿的探索发现这两个矛盾双方的互相作用和有机统一。教师的引导点拨是为了幼儿探索发现,老师的作用是为幼儿指出探索的方向,让幼儿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去聆听、观察、操作体验,通过一系列审美教育,最后获得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探索发现法”教学主导思想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是个组织者、引导者、发掘者,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发掘每一个幼儿潜在的创造能力,并促使这种能力的发展,注重幼儿独立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着眼于幼儿的未来。这种教学法着眼于幼儿的未来,他们将有能力学好任何新的东西,这样的学是主动的。
        一、“探索发现法”实施的前提
        音乐教育的目标应使幼儿的兴趣、智能、情感发展达到统一,确切地说即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和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并通过音乐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
(一)相信幼儿的发现(二)尊重幼儿的发现(三)理解幼儿的发现(四)激励幼儿的发现
        二、“探索发现法”的实践
        (一)探索阶段
        1.在自由探索中发现。
        2.在引导探索中发现。
        (二)表现阶段
        1.在自我即兴表现中发现。
(1)学用结合。(2)相互作用。
        2.在指导即兴表现中发现。
(1)提出目标。(2)渗透促进。(3)群体合作。
        音乐活动是个群体活动,培养并发展了幼儿的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要使教学收到预期效果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前提——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①引导幼儿在探索发现中学习的前提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应尊重幼儿,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在师生互动中幼儿轻松愉快、主动积极,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表现。
        ②关键——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幼儿。
        三、“探索发现法”设计例谈
        节奏(二分、四分、八分、十六分)
(一)探索阶段
1.自由探索。
2.活动要求:
让幼儿知道声音是有长短的。
3.活动内容:
①开展“小医生”、“钟表店”、念儿歌等游戏活动。
②“找一找,听一听”,探索生活中声音的长短。
③为儿歌画节奏(孙悟空过城门)。
(1)教师指导要点:
        ①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听诊器及各种各样的钟表等,引导幼儿无拘无束地参与活动。
        ②以游戏口吻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活动,亲自出马现声音的长短。


        ③观察了解幼儿,鼓励每个幼儿讲出几种探索到的音响,但所说的不同于别人,教师注意激发幼儿思维的流畅性、发散性、独特性。
(2)幼儿反映:
        幼儿发现“咚咚咚咚”心脏跳动声;“嘀答嘀答”时钟声;“当当当当”敲钟声;“嗵嗵嗵嗵”打桩声;“咔嚓咔嚓”火车行进声……他们兴奋地说:“这是我们自己听到的,声音是有长短的。”
4.引导探索。
(1)活动要求:
①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不同的节奏。
②初步培养幼儿的听辨能力。
(2)活动内容:
①音乐游戏“跟着小铃拍拍手”、“大鼓和小铃”、“机器人”、“小手小脚”。
②歌曲:“面包歌”、“红苹果”、“逛商店”。
(3)老师指导要点:
        ①引导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学着用耳朵听辨节奏拍手跺脚。
        ②教师应尽可能帮助每个幼儿亲自去感觉体验节奏的变化,并使他们取得成功,以培养幼儿的兴趣与自信心。
(4)幼儿反映:
        幼儿在活动中能学着用耳朵听音乐节奏拍手跺脚,注意力比以前集中,能随着节奏的变化而变化,颇有兴趣。
        (二)表现阶段
1.自我即兴表现。
(1)活动要求:
①让幼儿感受不同节奏的音乐,并用身体动作加以表现。
②初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2)活动内容:
①听音乐律动(走、跑、双脚跳等)。
②“听一听,想一想,讲一讲”。
③听音乐自由动作。
(3)教师指导要点:
        ①引导幼儿亲自参与活动,感受音乐的不同节奏,听着音乐做走、跑、跳等动作,最重要的是让幼儿自己去做。
        ②教师应十分耐心地观察倾听每个幼儿的音乐想象,并鼓励幼儿相互学习,在交流、修改中,不要老是请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表现,要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表现。让能力弱的幼儿通过模仿别人来学习,使每个幼儿都感到自己很重要。
(4)幼儿反映:
        幼儿发现有的节奏能走步,有的节奏能跑、跳,还有的节奏像在拖拉东西。听到节奏慢的音乐会想象摇小船、树枝摇等,听到节奏快的音乐会想象小兔蹦蹦跳、娃娃跳舞、妹妹洗手帕等,并能尝试用动作自由表现。
2.指导即兴表现。
(1)活动要求:
①学习用不同的节奏表现森林里的动物(自己的配乐故事)。
②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
(2)活动内容:
①配乐故事“森林里的动物”。
②音乐游戏“小兔和大灰狼”。
③“听一听,画一画”(画节奏)。
(3)教师指导要点:
        ①引导幼儿在“森林里的动物”活动中,编讲短小故事,选择乐器,用不同节奏表现各种动物。
        ②教师给幼儿任务后,尽可能让他们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意愿去做,这样才能学得主动,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要重视“做”的本身,怎么做,做得好不好,那倒无关紧要,幼儿如果不去做,那就是教学的失败。
        ③教师要重视幼儿的相互合作,不要光盯着教学结果,而要把注意力集中于如何引导幼儿一步一步达到目标。
(4)幼儿反映:
        幼儿能明确教师给的任务,并积极投入活动,表现自己的故事及图画。如他们分别编创的配乐故事,有小鸡和小鸭、小猫和老鼠、狼和小羊、大象和小兔等。
        幼儿分别能用图画和线条将受到的节奏表现出来,在活动中愉快而且有自己的看法。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与教的心理》[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教育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3.曹冰洁·《走进幼儿音乐世界》[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5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