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读写训练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4/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1期   作者:赵大金
[导读] 读写训练自始至终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也是主要的语文教学手段
        读写训练自始至终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也是主要的语文教学手段 。《语文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走出传统“灌输模式”,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旨,以提升学生语文思维和素养为目标,使学生得以开拓眼界,真正掌握语文学习实质上的策略与技能。
        一、小学语文教学状况
        (一)、学生缺乏独立深思
        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忽略了课堂交流与互动的重要性,花费过多时间来剖析文章,或是为了赶拼教学进度而采取大包大揽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满堂灌”,使得整堂课下来都是教师讲的天花乱坠 、学生听的恹恹欲睡,期间虽有穿插提问,但也没有空出充分时间让学生仔细深思,流于形式,显然与新课标提倡的教学理念相悖,同时亦有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质量难有提升。另外,还有部分教师因教学经验薄浅,驾驭课堂能力不足,难以有效把握课堂秩序,加之小学生年龄具有好动、注意力难集中等特性,教学收效甚微。
        (二)教师讲授倚重形式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入选文章多数篇幅较短,所以很多教师都直接要求学生通读,后再对生词及段意略作提及,至于文章内容的解读与蕴含的情感则“一笔带过”。即便是较长的文章,都只作简要概括,又或是将文章拆解分成若干小结分述,使得文感顿失,难以激起情感共鸣,也与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知与分析能力等语文学科根本目标背道而驰。有的教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整个教学过程使用课件,看起来精彩,其实热闹过后并没有留下多少值得回味的东西。
        (三)、课堂忽略语言训练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就语文学习提出“思想是一方面,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即意味对语文的学习不仅要注重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还要明白作者语言表达的形式。一言蔽之,即要知道作者“写的是什么”,又要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实践中,部分教师过度倚重对文章段落的拆解,脱离了课程内容和文本语境,导致阅读教学和语言表达训练两相脱节,促成了阅读和写作分离等现象,全然忽视了语言表达方式策略的训练。
        二、优化小学语文读写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巧设问题,放飞思维
        置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预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深思,根据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的特点,灵活把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再按照课程教材的特点巧妙编排问题层次,以充分激发其想象力,点燃求知欲。

此外,巧妙设疑还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认知,从中体现出教育教学中对话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学生主体性教学等先进的教学理念。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教师可先行发出质疑:“同学们是否知道‘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它真的存在吗?在哪里?”“为什么作者称此为‘鸟的天堂’?”通过一系列的理由铺设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使其能够围绕课文内容来积极深思,实现思维的拓展,从而把握住课文脉络,厘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有益于学生读写水平的提升。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如在学习《可贵的沉默》一课时,教师可借“父母的爱”为题目创设教学情境,选取表达父母亲之恩的诗词与舒缓、感人的音乐相结合,再配以多媒体演示感人插图,以此将学生步步引入学习之中,为其深刻领悟课文主旨完成情感铺垫,一面帮助学生深度解读文章,提高阅读能力;另一面辅助学生情感塑成,为写作积蓄素材。
        (三)、深究文本,拆解补白
        如何准确导读文章、剖析文字,需要教师对文章深度剖析,探索字里行间流露的未尽意味,借此引导学生根植文本,让文字之外之意呼之欲出,倘徉于书外,从而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提升教学实效。就如新课标向语文教学提出学生应按照学习需求来采取各种形式搜集资料,充分了解教材文章的写作背景、文章由来或是创作意图所在,以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把握住人物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自主学习之余,也深化了文章解读的程度,扩大了语文知识的存量。  
        (四)多维诵读,情感共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必要手段。诵读的形式不应拘泥于单一或片面,诸如单人诵读、集体诵读、分角色诵读都能够推动小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提升。同时,组织诵读的时间也能够自主选择,有如早读时段、课前导读、课堂齐读等。通过诵读可以增进对文章情感渗入,能够将文中那份或悲、或喜,或激扬、或低沉的心声“读”出来,还能够将文中深埋着的情感尽情地再现与释放,使语文课堂真正“灵活”起来。
        (五)、生活写作,写作生活
        有了现实生活作为庞大素材基础,教师可让学生直接将生活见闻、心得感受写进作品,基于真实之下产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才能走出“假”、“大”、“空”的传统诟病,使学生爱上写作。利用生活这一每日俱新的“活”源泉,将现实生活并入写作学习中,引导学生更多的关心身边事物,定期举办有如“时事小讲台”这类活动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与之深思能力。当然,更重要的是借此使得学生学会了对生活的观察,继而为此后的作文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与不绝的灵感。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读写训练结合、适度,还要注重学生整体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改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策略的基础上,推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