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中医类专业《中医诊断学》的教改浅见

发表时间:2020/4/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期   作者:李德潮
[导读]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枢纽课程,然而,现有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方法多少都存在一些弊端,
        [摘要]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枢纽课程,然而,现有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方法多少都存在一些弊端,课堂教学枯燥且低效率,高职的临床实践又有诸多限制,导致了本门课程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增加实训课时,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才能达到高职中医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关键词] 《中医诊断学》;教改;多媒体教学;实训课;互联网+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中医学骨干课程,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1,2]。高职高专中医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多种技能并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结合这种情况,构成了《中医诊断学》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既要重视理论教学,又要重视临床实践。笔者将在高职《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加以总结,如下。
1 多媒体教学
        现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在高校教学中,基本已全覆盖,《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也不例外,多媒体教学为广大师生所接受。中医诊断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使用文字、数据、动画、视频等表现形式,让抽象、枯燥的中医理论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如不同舌象的舌质与舌苔的图片,一目了然,哮和喘的声音区别,十分清晰,不同脉象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状态,十分生动形象,使学生在学习时对这些知识更容易理解和记忆[3]。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方法的主流,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望色、望舌诊断用的幻灯片的颜色有时有些发生了变化,对于刚接触这门课程、尚无临床实践经历的学生而言,很难辨别一些如面色淡白、晄白、苍白等的症状,从而会使他们造成错误的认知。因此,不能完全依靠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灵活、适度使用高科技产品来辅助教学;并穿插一些实训教学于理论教学课堂,没有实际病人,学生间可以互相作为诊断实训模拟对象,练习诊断技能,以区别一些多媒体教学中不易区分掌握的患者临床症状,从而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同时,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是多媒体所不具备的,教师要注重教学技巧的运用,善于对教材中相关而繁杂、分散、零乱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概括,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尤其在学生逻辑思维的构建和培养上,要靠老师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2]。
2 实训课高科技产品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很多高科技产品随之产生,把一些高科技产品应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中,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常用教学工具。如在高职《中医诊断学》教学中,引入脉象模拟装置的应用,是中医脉诊教学的一大创新,学生通过在模拟装置上反复切按,切身体会中医常见典型脉象的指感特征,避免了原本脉诊教学中“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窘况[3]。又如中医四诊仪的发明,将中医舌诊、面诊、脉诊、问诊整合在一起,舌诊、面诊、脉诊部分通过采用先进技术的照相、传感系统收集信息, 再经智能化的软件分析系统,然后在计算机中把病人的临床症状情况反馈出来;而问诊部分通过人机交互,再经过中医体质辨识系统自动分析,给出病人的体质辨识结果,学生就病人(或模拟诊断对象)按程序操作这台设备,整个中医诊断过程即可完成,诊断结果与中医临床医生的诊断结果重合度较高。

这些高科技产品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强了学生的望、闻、问、切诊技能操作规范。但是,这些仪器的使用,仍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首先,这些高科技产品一般价值昂贵,往往因教学经费有限而采购数量有限,使学生的数量较多与有限的仪器使用形成的用需矛盾比较突出,并且,实训课时也有限,使每个学生接触仪器的时间较为短暂,更不可能反复体会和练习。其次,这些高科技产品普遍较为精密,长期频繁使用容易损坏,如没有教师指导使用,更可能由于学生操作不当而损坏,而教师课余还有大量的科研、学生管理和社会实践等其他工作,导致这些仪器不能常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使用。因而,大部分学生对这些高科技产品的接触并没有达到加强学习效果的目的,仅是体验过这些高科技产品的新鲜感而已[3]。因此,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和适当增加实训课时及调整专任教师其他工作任务,应当是在下一步教改中需要各部门着重考虑和平衡的问题。
3 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手段
        现在的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很多学生都成为“低头族”,尤其在枯燥的理论教学课堂,很多学生都没有兴趣听课,而低头玩手机网游。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的《中医诊断学》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线上线下教学、慕课、微课等互联网+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与学生互动的环节,提高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学习兴趣,既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又把学生从网游中拉回课堂。现互联网+的教学平台有很多,如智慧职教、雨课堂、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教学中应用均很广泛。笔者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应用超星学习通,在课堂考勤管理、专题内容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实训对象模拟、师生角色转换、课堂小游戏式重点知识测试等中医诊断特色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既活跃了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教与学中,从而在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把本来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掌握了,又把学生从极度荒废学业的手机网游中拉回了课堂。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的辅助教学,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
4 结语
        尽管《中医诊断学》乃至中医诸多课程的教学改革受整个中医高等教育现状的条件所限,还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3]。但通过高职《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和思考与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内容多、课时少、临证乏、收效低的矛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也使我们在高职《中医诊断学》的教改与思考得到了印证,在下一步的教学与改革中,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和继续教育培训,积极参与一些校级、省级甚至全国级的教改技能竞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技能,进一步丰富教学方法,采取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以达到高职中医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上浅见,只是抛砖引玉,与各位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 李灿东,吴承玉.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5.
        [2] 骆文斌.关于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光明中医,2009,24(10):2024-2025.
        [3] 李甜,刘雪梅,陆小左.对《中医诊断学》现有教学方法的思考[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3):136-137.
        (作者简介:李德潮,男,1972年12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中药学专业,高级工程师职称,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明阳大道19号,530027,研究方向:中医养生保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