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班级体验活动课程,提升进城务工家庭子女的市民素养

发表时间:2020/4/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期   作者:唐斌 刘利君
[导读] 构建课程体系,研发班级体验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活动的设计中感受、活动的实践中经历、活动的总结中内化
        摘要:构建课程体系,研发班级体验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活动的设计中感受、活动的实践中经历、活动的总结中内化,从而培养学生城市市民基本素养,让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学生融入城市生活,并为城市发展做贡献。
        关键词: 体验活动课程    市民素养 
“城市化本质是将更多农民吸纳到城市社会中来”,“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因此,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享受城市教育的待遇后,怎样真正融入城市生活,避免边缘化,能与城市同步发展,实现真正的教育优质发展,是义务教育阶段一个重要的课题。培养孩子基本习惯和提升这部分孩子基本素养的难度大,不仅需要老师的时间与精力的付出,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教育方法,才可能有效。运用书香熏陶、环境规约、习惯训练、实践教育、多元评价等教育方式,是有效培养孩子习惯的教育途径,本文仅从培养学生基本品质的角度谈如何研发班级活动课程培养进城务工家庭孩子的基本市民素养。
        一、班级体验活动课程的基本认识
        (一)含义
        班级体验活动课程是基于本班学生基本素养发展,充分整合与运用教师、学生、家长的教育资源,以设计班级活动为基本路径,让学生在活动的设计中感受、活动的实践中经历、活动的总结中内化,从而培养学生城市市民基本素养。
         “市民素养”的含义较为广泛,包括市民的价值信仰、道德心理、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针对进城务工家庭孩子的特点,教育要切口小,活动实,根据儿童的爱好与兴趣设计教育实践体验活动, 让孩子活动中感受乐趣、体验成功、领悟意义;提升孩子的基本道德品质。
        (二)班级体验活动课程目标
         以班级为单位,引导学生设计、参与班级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形成对他人、对自我、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并内化为学生的内在认知与行为准则,形成基本的道德素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发展良好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课程内容
        班级体验活动课程可以分为两类:真实体验活动与模拟体验活动两类,这两类课程有共同的课程目的和任务,但有不同的内容与形式,真实体验活动主要是校外活动,模拟体验活动主要是校内活动,让孩子置身于活动中。
        (一)真实体验活动类型及特点
        主要有传统节日活动,时间固定,如植树节、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春节等,充分挖掘本城市中传统文化内涵,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美,感受城市思想,滋养良好品行;精典系列体验活动,主题鲜明,如爱绿护绿活动、“和文明相约 与幸福相伴”、交通体验活动、敬老爱老活动等;形式多样,如每年4月为环保主题月活动,创意环保袋制作比赛活动,组织学生当环保清洁工人的公益服务活动等。在世界地球日当天,借助节日让孩子到社区开展文明调查活动。公益服务活动,是体验活动的重点,将公益教育规范化、常态化,培养学生社会服务意识,明确作为市民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树立公德心,形成爱心的重要体验活动。每期开展清扫街道、到敬老院做力所能及的事、回收废旧电池、“手牵手,邻帮邻”的爱心捐赠、帮扶活动等。在这些体验活动,感受“我为人人”的价值观,突出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理想信念等教育,促成学生形成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形成保护自然、尊重他人、珍爱生命、文明规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模拟体验活动类型及特点
        模拟体验活动,从“说教”走向“体验”。主要有角色扮演与情境体验两大类型。
        1、角色扮演,一种重要的模拟体验活动。

在班队活动课上,开展多种现场角色模拟活动,如“我是城管员”“我是警察”“我是盲人”等“我是XX”的模拟;“如果不排队……”“如果没有班规……”等“如果……”等模拟体验活动,结合自己阅读经验以及生活经验角色扮演,充分想象,明白文明卫生习惯、规则意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不符合规则的弊端。与阅读结合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如学生阅读《熊猫啊,宝贝的梦》后,编排课本剧进行表演,体会了熊猫对美丽大自然的渴望;阅读与表演《木偶奇遇记》《人鸦》《特别的女生萨哈拉》等剧,让学生与角色融入一体,让内心有所感悟。
        2、情境体验,是让孩子看图文、听声音,进入场景,感受事例,触动情感的活动,主要是阅读与观赏活动。播放媒体文件,如《生活处处有规则》,培养孩子规则意识。把品质教育真正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细节之中,让每位孩子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中,获得感性认识,生成丰富体验,“知、情、意、行”,内化为行为,做一个好孩子。
三、班级体验活动课程实施
        (一)设计原则:情境渲染,以趣味为主;主题集中,培养意识与习惯;关注城市生活,体现真性情;增强角色意识,利于孩子参与体验。
        (二)开发程序
        1、主题选择,设计方案。立足以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最重要的良好习惯养成为重心,设计检验活动方案。如问候的习惯、卫生的习惯、运动习惯、交往习惯、文明习惯、阅读习惯等,从一件非常具体的小事展开,而每一件事情蕴含一个重要的主题,如关于规则、关于人与自然、关于运动与健康、关于权利与义务等。而且,在具体落实的时候,要根据不同年龄特点螺旋式上升。从小事抓起,从最基本、最简单、最容易忽视的细节抓起,并长期坚持,以此活动促进学生良好德性的养成。
        2、宣传发动,阅读引领。可由班上几位同学向学生发出倡议,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做好宣传动员,及时向学生推荐相关图书,组织学生阅读有关的内容,如三月的公民意识、六月的健康生活、九月文明礼仪等。加强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精选与主题相关的成语故事、诗词歌赋、书信文章等,充分利用午读时间、班会、主题队会组织学生专题阅读,让每一位学生在主题阅读中逐步感受活动主题的内涵。
        3、行为实践。从我做起,从小事到习惯的聚变。选择学生能做的一件件具体的小事,比如,卫生习惯的培养,就从学生个人卫生、教室卫生、校园卫生、周边环境卫生等做起,让学生在做中慢慢地培养起好的习惯。同时把活动与每月一事紧密结合,不仅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而且强化了学生良好德性的养成。比如各组通过多种形式,展示活动成果。
        4、活动小结,内化为行为。在整个活动中,每个环节都要有文字或图片资料,进行评比。教师也可以撰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学生撰写自己的“成长故事”,在充分展示和不断反思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以系列活动的开展,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到一生中有用的东西。班级对各小组开展活动情况进行量化评比。
        四、课程多元评价,教育激励
        评价主要分班级评价、家庭评价、社区评价三个层次,以班级评价为主导。每项活动结束时,在班会课上从学生参与的过程与效果进行激励性评价,评出优秀设计者、组织者、活动最佳表现者、最佳收获者、进步显著者等,以不同的视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在体验活动提升认识,内化行为。
        家庭评价,让家长充分参与孩子教育活动,通过评价家长明白哪些言行符合市民素养的标准,以利于家校教育方向保持一致,提高教育合力,也有助于建立亲子关系;社区评价,主要引导孩子进入社区参与各种参与各种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班级是进城务工家庭子女的市民素养教育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场所,需要老师引领学生研发班给活动体验课程,让每位孩子参与其中,走出课堂、进入社会,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内化,提升进城务工家庭孩子的市民素养,为社会进步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春苗. 提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学素养[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20).
   [2]沈玉萍. 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子女教育个案研究[J]. 教育导刊:下半月, 2019(6):76-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