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优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0/4/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期   作者:郝景忠
[导读]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初中教育教学的发展也有了进步
        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初中教育教学的发展也有了进步。核心素养是指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国家情怀、社会关怀、个人修养以及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自主发展等能力的培养,同时对教师的授课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等方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要正视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教学内容,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目标出发,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在实验中收获知识。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优化策略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一些改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外,对人才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思维灵活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学校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注重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生物学科本身就以“科学探究”为主,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单纯对知识体系进行解读,引导学生背诵概念,不仅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将受到极大的限制,而且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都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初中生物一线教师的授课方式必须贯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发展核心素养,提升多项能力。
        1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
        1.1观念陈旧
        虽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着许多教学实验,但是受传统教育影响教师并没有真正的运用教科书中的知识,而是运用传统实验手法授课。还有大部分教师并不会把学习重点放到生物实验中,他们更多的是靠某些记忆方法来背诵生物内容,而不是在实验的作用下完全理解生物知识,因为教师和学生缺乏对生物实验重要性的认识,所以他们在课堂上不能正确地面对生物实验。
        1.2忽略过程
        初中生物实验作为基础实验教学往往达不到实验的真正目的,更多的只是一带而过的书本字面的意思,仅是一味地追求实验结果,而忽略了产生结果的实验过程。这种方式会让学生无法真正了解实验内容,他们所做实验的目的只不过是用记忆的方式来记住实验结果,如果要追问学生产生实验结果的原因时,大部分学生都无法正确地做出解答。
        2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优化策略
        2.1精心准备,课堂探究
        传统的教学理念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实验之前,教师通常会直接下载相关视频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在这样的实验教学中,学生由于没有亲自动手参与,缺乏自主探究过程,因此对实验结果没有认同感,同时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如今有部分教师在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时,甚至只讲理论不开展实验,枯燥的理论知识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为了转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对即将要开展的探究性实验组织学生共同准备实验,使学生在实验准备过程中了解实验探究的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例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一实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上网查阅鼠妇一些生活习性,在对鼠妇有了初步了解之后,然后组织学生一起寻找适合鼠妇生活的环境,小心捕捉一定数量的鼠妇,并且与学生共同准备好实验器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实验探究。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适时地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最后总结出实验探究结论。再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时,教材中要求学生利用显微镜对洋葱表皮细胞进行观察,而在实验操作之前,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实验要求,明白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

在实验开展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提出帮助,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通过开展这种实验,既能够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也能够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思考实验中所涉及到的知识,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与大家一起探讨,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解决各种问题。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是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对未知进行探究而开展的课堂活动。然而,部分生物实验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颇感吃力,对教师有依赖心理,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因此,基于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视角,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在小组共同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生物的快乐。例如,在教学“土壤里的小动物”的过程中,教师就可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蚯蚓的组织结构与感觉器官等内容,并结合教材目标进行综合设计,布置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①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对蚯蚓身体的前后端进行区分?②光会对蚯蚓造成刺激吗,在光的刺激下它会产生反应吗?③蚯蚓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后,教师就可要求学生结合问题,共同讨论后设计实验方案,同时要求组内每位成员均参与问题讨论与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为学生提供其所需的器具,并指导他们应用,实验结束后,再由小组长总结本小组的实验结果,然后在班上分享与展示。实践证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共同讨论与合作学习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且还可以通过集思广益,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
        2.3有效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
        在探究式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成绩比较好,因而在探究活动中发言也比较踊跃,整个小组在他的带动之下,探究进展得非常快,但部分学生却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了看客,不怎么说话,也不理解探究的具体思路,虽然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但是互帮互助的效果并不明显。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不能单方面要求学生主导,还需要发挥教师的有效引导作用,指导和帮助大部分学生逐步掌握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如“观察大豆种子的结构”这个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毛手毛脚,操作得非常快,还有的学生把完整的结构一下就破坏了,在后续的过程中又提出诸多千奇百怪的问题,使得教师应接不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把实验探究的过程分成几个模块,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针对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不是一味求助教师。如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来开展探究,首先让学生观察种子的外皮、颜色、形态、大小等,列出问题表格,让学生逐项学习和探究。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缓慢剥开外皮,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认清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在实验的过程中会存在部分种子被挤压变形的情况。针对这种形态,教师要鼓励学生仔细认真地辨识,并且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胚”这一核心植物幼体各个部分之间的密切协作,进而理解胚能够发育为植物幼体的几个条件。这个实验探究的过程包括了基础层面和整合层面两部分知识。一是要分辨种子各部分的结构;二是要前后联系,理解“胚”是新植物幼体这一核心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结语
        生物探究性实验开展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成长、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实验失误、操作错误等问题。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实验的规则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记录、观察、总结和反思的习惯,从实验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获得更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莉芳.议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18(33):50.
        [2]颜艳.关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简要探讨[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8(10):40-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