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4/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期   作者:李松滩
[导读]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体在经历数学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经验,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体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体在经历数学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经验,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体,既包括获得的经验本身,也包括获得经验的过程。那么,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效地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课堂真正的经历中积累数学经验,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一、引导感悟,感知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也就是说经验的获得是需要“感悟”的。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个体,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过程后,获得数学经验是有差异的,这时就需要老师的适时引导,优化解决的策略。例如在执教的《烙饼问题》一课,我是让学生在小组中亲历烙三张饼后,让用了9分钟和12分钟的小组分别进行展示,得出用时9分钟的小组策略更好。关键时候提出:这个小组烙饼能节省时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对比这两种烙法,得出:用时12分钟的,烙第三张饼时锅里空位置了,而用时9分钟的锅里一直都是两张饼。进一步质疑:请同学们思考还有没有比9分钟用时更少的烙饼方法?学生交流后得出用时9分钟的方法不空锅已经是最短时间。期间有个学生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要想时间用得最少,就要做到不空锅。这“不由自主”恰恰就是学生思维的火花、感悟的火花。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操作后适时引导引发认知冲突,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这样能更有效地调动和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感悟”知识,建构最优化烙饼的策略,积累“策略性”数学活动经验。
        二、回归生活,体验数学活动经验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因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把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他们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因此,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体验数学,通过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在教师帮助下,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将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与升华,逐渐建构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
        如《认识时间》,教师采用生活化的导入,多媒体出示班中某生的一天作息时间,每个时间都有生活场景。
        师:这是我们班某同学一天的生活情况,你能说一说吗?
        生:(学生很兴奋,认真看屏幕,抢着回答)她7时起床!7时30分上学!
        师:你们会看时间?
        生:(争着说)会!
        师:想知道老师几时起床吗?(出示课件)这是老师起床的时间,谁知道?
        生:是6时。
        师:对,你是怎么看的?
        生:时针指着6,分针指着12,所以是6时。
        师:哪一枚是分针?它有什么特征?(相同方法教学时针。)
        师:(再出示一个时间)这是我晚上睡觉的时间,是几时?(哇,那么晚呀)
        生:是10时?
        师:你怎么看的?同桌讲一讲。
        生:时针指着10,分针指着12,所以是10时。

(指着钟面讲)
        生:(这时有学生举手)老师我还会看其他的时间,现在是9时25分。
        师:你真棒!请你说说怎么看?……还有谁会说生活中的时间?请上台来拨一拨。
        生1:我们11时15分放学……
        生2:我星期天9时30分去踢球……
        教师根据课堂生成及时调整教学,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让课堂轻松活跃。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很丰富的,它们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应关注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经验,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再加工、再设计,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真正让学生经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数学教学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反思学法,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过程。通过对简单的直观活动经验进行提升,以形成新的活动经验。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历探索以后,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积累情感、思想性经验,讨论并予以评价强化,帮助学生经验显性化;在课堂小结时要对数学活动经验进行反思,给予提炼总结,并加以推广。
        ?例如教学《正比例的量》,在课的总结环节引导学生反思:
        师:通过这节课的交流、学习,回顾一下,我们从哪些方面来研究“正比例的量”?(这个回顾不是单纯针对数学知识上的收获,更是对学习方式、思考问题模式上的一个小结)
        生1:如何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
        生2:?成正比例的两个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及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
        生3:成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师:你们是怎样学到这些知识的呢?
        …………
        师:大家是从这几个方面学习了“正比例的量”,那能不能也从这些方面来自学一下“反比例的量”,并思考一下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在学完“正比例的量”时的总结,既是对本课知识与学习方法的回顾与反思,又对下一课的自学进行了指导。这样对于中下的孩子就懂得模仿“正比例的量”的学习方式来学“反比例的量”,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而且养成对两个相关联的知识点进行比较的学习模式。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从“圆的面积推导”到“圆柱体积的推导”;从“圆柱的认识”到“圆锥的认识”……都是将积累的活动经验进行提炼,并推广运用到了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去。
        数学教学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最具数学本质的、最具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要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让经验的“根”长得更深。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也应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为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创造条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