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畅 黄丽云 周凌 简可鑫 陈雅靖通讯作者
(厦门市湖里区江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福建厦门361000)
第一作者:苏畅,女,硕士研究生,主管医师。主要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通讯作者:陈雅靖,E-mail:20350317@qq.com。
摘要 目的:分析江头社区成年人死因构成及顺位,了解影响江头社区成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方法:分析2018年江头社区成年人死亡病例,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对死因进行分类,计算粗死亡率及构成比。 结果:2018年共报告18岁及以上死亡个案172例,粗死亡率为3.40‰。男性死亡率为4.08‰,女性死亡率为2.76‰,男性高于女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6.458,P<0.05)。三大类死因中慢性病死亡率最高,达3.11‰;伤害居第二,死亡率为0.22‰;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疾病最低,死亡率为0.06‰。前五位死因顺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占全死因的比例分别为:41.28%、20.35%、16.28%、6.40%和5.81%。结论:慢性病为江头社区成年人的主要死因,有效的防控政策和干预措施对于降低慢性病的疾病负担意义重大。伤害是江头社区成年人的主要死因之一,应结合其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与控制。
关键词: 死因监测, 死因顺位, 死因构成
死亡水平是反映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 是制订疾病干预策略和措施的重要依据。为了解影响江头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本文对2018年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死亡资料来自死因网络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的江头社区户籍人口死亡信息,人口资料来自公安部门 。
1.2 疾病分类
用ICD-10进行根本死因编码;参照卫生部统计分类标准《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报表》将死因分为17大类。依据WHO和世界银行将疾病分为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和伤害3大类。
1.3 质量控制与评价
区疾控中心负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的医务人员培训,定期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行督导,指导审核报告的填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村医报告个案进行核查,比对卫生、计生、公安和社区居委会数据,对死亡数据进行补漏。死因不明即诊断不明和其他疾病的死亡个案占总死亡的比例,符合城市监测点低于5%的质控要求。
1.4 数据处理
用excel软件对导出的死因登记信息数据进行整理,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总体死亡情况
2018年江头社区18岁及以上户籍人口50527人,男性24784人,女性25743人;18-34岁17775人,35-59岁24844人,60岁及以上7908人。2018年共报告18岁及以上死亡个案172例,粗死亡率为3.40‰。
18岁及以上男性死亡101例,女性71例,男性死亡率为4.08‰,女性死亡率为2.76‰,男性高于女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6.458,P<0.05)。
18-34岁报告死亡5例,35-59岁39例,60岁及以上128例。三个年龄组死亡率依次为:0.28‰、1.57‰和16.19‰,60岁及以上死亡率最高(2=456.575,P<0.05)。
2.2三大类死因
第2类疾病即慢性病死亡率最高,为3.11‰,占全部死亡数的91.28%。第3类疾病即伤害居第二,死亡率为0.22‰,占6.40%。第1类疾病即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疾病最低,死亡率为0.06‰,占1.74%。
2.3主要死因构成
前五位死因顺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占全死因的比例分别为:41.28%、20.35%、16.28%、6.40%和5.81%。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占全死因的83.72%。不同性别前五位死因相同,仅位次略有不同。(见表1)
表1. 江头社区2018年18岁及以上人口前5位死因构成
3.讨论
死亡水平和死亡原因是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水平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我单位死因监测工作开展多年,报告质量逐年提高,监测报告例数趋于稳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死因报告体系,监测数据能较好的体现当地的基本情况。
2018年江头社区18岁及以上成年人粗死亡率为3.40‰,男性高于女性。前五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前五位死因与福建省全人群死因[1]一致,仅位次不同。监测数据显示,江头社区成年人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91.28%。前五位死因中有四种为慢性病,占全死因的83.72%。慢性病成为江头社区成年人的主要死因。慢性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的问题[2],不仅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更是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3]。有效的防控政策和干预措施对于降低疾病负担意义重大。
伤害是我国的第五位死因[4],其危害和防治问题日益显露。本次数据显示,伤害位列江头社区成年人死因榜第四位,是江头社区成年人的主要死因之一,应结合其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与控制。
【参考文献】
1.黄少芬,林修全,林曙光等.福建省2012年居民死亡原因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4,20(3):9-10,24.
2.谢惠芳,孙高峰,赵娥等.乌鲁木齐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1):108-110.
3.张勇,姜庆五,杨功焕等.发展慢性病防控政策 打造健康中国[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6,24(8):561-562.
4.段蕾蕾,邓晓,汪媛等.2010年全国伤害监测病例分布特征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4):24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