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30例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20/4/15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12月24期   作者:周思聪1 王鹏琴2
[导读] 探究眼针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PCIV)肝肾阴虚型的临床疗效。
 
周思聪1  王鹏琴2
(1辽宁中医药大学;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脑康二科;辽宁沈阳 110032)
 
摘要:目的:探究眼针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PCIV)肝肾阴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PCIV肝肾阴虚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眼针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针疗法对于改善PCIV肝肾阴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有较好疗效,并能有效调节后循环血流速度,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眩晕;眼针;肝肾阴虚型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PCIV) 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一种疾病,目前已用后循环缺血取代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VBI)概念 [1]。本次笔者采用眼针疗法治疗患者,临床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住院患者患者6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42~75岁,平均(61.2±8.64) 岁,平均病程(5.70±4.21)个月。试验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43~74岁,平均(58.8±8.36) 岁,平均病程(5.58±3.52)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P>0.05)。
 
1.2 诊断标准:①年龄在40岁~80岁;②慢性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症状以头晕或眩晕为主,伴有呕吐、头痛、头面部或肢体麻木、复视、眼震、四肢无力等;③可伴有视野缺损、偏瘫、共济失调、构音或吞咽障碍、Horner 综合征、跌倒发作等体征[2]。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40~75岁;②以眩晕作为主要症状,符合PCI的诊断标准;③符合中医眩晕证型中肝肾阴虚型的诊断标准;④经颅脑CT及MRI检查符合以上诊断;⑤纳入患者均自愿参加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40岁或>75岁的患者;②排除眩晕非主要症状者;③药物过敏者;④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肝炎、尿毒症等)、患有精神疾病而无法配合合作者;⑤妊娠期及哺乳期的妇女;⑥患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等不适宜进行针刺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口服西药尼莫地平片,30毫克/次,日三次口服,疗程28天。
 
2.2 试验组  采用眼针疗法治疗:在穴区内距眶缘2mm处,于眼区中心刺入,每日针刺1次,留针30分钟。针刺6日为一疗程,两疗程间休息1天,共四个疗程。
 
3 观察指标:正常值范围参考《临床多谱勒超声学》,当后循环动脉平均流速>80 cm/s时为血管痉挛或狭窄型,当平均流速<20cm/s为血流速度减慢型,各参数超过正常值范围均视为异常。
 
4治疗结果
4.1治疗28天后,比较详见表1
                       
 
4.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5讨论
本研究通过将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试验组采用眼针治疗PCIV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73.3%,疗效对比差异显著。两组通过TCD 检测LVA、R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改善,治疗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说明眼针疗法能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症状及血流速度,且其效果优于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Savitz Sean I,Caplan Louis R. Vertebrobasilar disease[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5,352(25):2618-2626.
[2]焦黎丽,张毅明,吴倩扉.针刺内关、三阴交结合头针治疗脑卒中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02):106-107.
[3]王鹏琴,鞠庆波,宋哲,等.眼针带针康复法促进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04):534-536+560.
基金项目:国家行业专项项目(201407001);辽宁彭氏眼针学术流派工作室建设项目(LPGZS2012-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