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湿敷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20/4/15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12月23期   作者:张训 华颖坚
[导读] 观察中药湿敷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疗效。
张训  华颖坚
(普洱市人民医院皮肤科;云南普洱665000)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湿敷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自制中药水煎剂面部湿敷,一日两次,一次20min,治疗1周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为71.79%,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痊愈率为43.24%,总有效率为75.68%,两组间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湿敷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可比单用药物治疗的有效率高,且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缓解患者瘙痒、灼热感或皮肤紧绷等不适症状,无明显副作用。
[关键词]  中药湿敷;脂溢性皮炎;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脂溢性皮炎又称脂溢性湿疹,系发生于头面及胸背部等皮脂溢出较多部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临床上以丘疹、红斑,被覆油腻鳞屑或痂,严重者可出现渗出、结痂和糜烂并呈湿疹样表现,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灼热感或皮肤紧绷。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化妆品的不规范使用等因素,近年来脂溢性皮炎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并影响患者的外在容貌。
如何快速、有效、安全治疗脂溢性皮炎已成为广大患者和医生共同面对的问题,我科治疗脂溢性皮炎时,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湿敷疗法,并注重皮肤护理和健康教育,取得较好疗效,且无明显副作用,现将我科治疗方法和护理体会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1.1 入选标准
收集我院皮肤科2019年4月-2019年7月期间就诊的门诊患者,符合面部脂溢性皮炎的诊断标准[1];年龄大于等于14岁,性别不限;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
年龄小于14岁或大于50岁,以及妊娠、哺乳期患者。
1.1.3 淘汰标准
不遵医嘱用药或试验期间合并使用其他有效药物者;未按要求定期随访者;治疗中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者,不作疗效分析,但纳入不良反应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病例分组
本课题共收集样本80例,由SAS软件产生随机数字,按随机表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
1.2.2 给药方案
所有患者均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50mg tid,维生素B6片10mg tid,瘙痒剧烈者加用左西替利嗪胶囊5md qd,有脓疱和感染明显者加用多西环素片 0.1 bid。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自制中药水煎剂面部湿敷,一日两次,一次20min,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
1.2.3 中药湿敷水煎剂的制作和治疗操作
将苦参、生地、蛇床子、丹参各30g,马齿苋、地榆、黄柏、紫草各20g,加冷水3000ml,浸泡1小时后,武火煮沸15min,再用文火炖煮30min即可将药汁滤出,冷却后放冰箱冷藏 (3-5℃)备用。治疗时嘱患者平躺于治疗床上,在患者后颈部皮肤和衣领间用治疗巾隔开,以免治疗时药液浸湿皮肤和患者衣服,取纱布4~6层蘸药水,稍拧干,湿敷于患者面部,每次20min,一日两次,1周为疗程。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并嘱患者如出现瘙痒、灼热加重或其他不适时,要及时报告治疗护士,进行相应处理。治疗结束应询问患者感受,交代下次治疗时间。
1.2.4 脂溢性皮炎的健康教育
在治疗过程中,生活、饮食调护和心理疏导十分重要,在临床中要与患者充分交流,使患者正确看待病情和积极配合治疗。在做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护肤品,生活规律,学习和工作中要学会减压,不熬夜,忌饮酒和少食香辣及高热量饮食(如:火锅、烧烤、牛羊肉、海鲜等),并积极配合治疗,定期复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5 疗效标准
    按《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痊愈:皮疹全部消退,瘙痒消失,遗留有少量色素沉着;显效:皮疹及症状消失>70%。好转:皮疹及症状消失>50%;无效:皮疹及症状消失<50%。总有效率=(痊愈人数+显效人数+好转人数)/总人数×100%。在治疗结束评价疗效的同时,统计痊愈患者自觉症状消失所需要的治疗天数。
1.2.6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以P<0.05为标准,认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间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本次试验共入选80例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4例患者未完成试验。退出试验的原因为未按要求定期随访者2例,不遵医嘱用药或试验期间自行使用其他药物者2例。最终完成试验的患者共76例,其中治疗组39例,对照组37例。两组资料具体比较,治疗组男18例,女21例,年龄(34.26±11.71)岁;对照组男17例,女20例,年龄(33.67±10.33)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2 疗效比较
    2周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痊愈率为71.79%,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痊愈率为43.24%,总有效率为75.68%,具体见表1所示。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采用Pearson 卡方检验,χ2 =3.95,P=0.47>0.05,提示两组总有效率有差别,治疗组有效率率大于对照组。
 
 
3.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方案安全。
3 讨论
脂溢性皮炎病因尚未清楚,研究发现与马拉色菌等的定植与感染有关。在遗传性皮脂溢出素质的基础上,马拉色菌等微生物的寄生与繁殖可水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产生的游离脂肪酸进一步刺激皮肤产生炎症反应[1]。精神、饮食、维生素B族缺乏、嗜酒等因素均可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病的发生和发展。此次药物治疗中,复方甘草酸苷片具有抗炎、免疫调节作用,维生素B6片可补充维生素和调节面部油脂分泌,多西环素片具有杀菌作用,必要时使用左西替利嗪胶囊可加强止痒作用。
脂溢性皮炎中医称为“面游风”,是因皮肤油腻而出现红斑、覆有鳞屑而得名。本病因素体湿热内蕴,感受风邪所致,反复发作,耗伤阴血,故临床上多见湿热、风热、血热、血燥证[3]。本次采用的中药湿敷方中,苦参、蛇床子、黄柏、马齿苋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之功,生地、紫草、丹参、地榆能凉血润肤,方证对应,才能见效。湿敷疗法,在祖国医学称之为罨敷,属“溻渍法”是指渗透药液的纱布与皮肤损害紧密接触而发生疗效的一种方法,有抑制渗出、收敛止痒、消肿止痛、控制感染促进皮肤愈合的作用[4]。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重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保证治疗的持续、有效进行。正是以上多种治疗方法的密切配合,才使此次治疗取得满意疗效,且方便安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学军主编.皮肤性病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8.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90.
[3李曰庆主编.中医外科学[M].第8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09.
[4]李朝红,李萍.中药治疗渗出性皮肤1O8例[J].陕西中医,2002,23(9):798.
 
作者地址:张训,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振兴大道44号(普洱市人民医院皮肤科),邮编:665000,电话:180879921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