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推拿手法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体会

发表时间:2020/4/15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12月23期   作者:高利军
[导读] 腰肌劳损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发病后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临床诊断后要采取多样的方式加以治疗。
 
高利军  
  (太原市小店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山西太原030032)
 
 
摘  要:腰肌劳损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发病后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临床诊断后要采取多样的方式加以治疗。其中推拿手法结合了穴位,具有针对性,是目前治疗腰肌劳损中的重要方法。在本文中则采取理论与案例相互结合的方式,针对推拿手法应用于腰肌劳损的效果展开分析。
关键词:推拿手法  ; 腰肌劳损 ;功能锻炼;体会;鉴别诊断
 
 
 
 0前言    
近年来由于人们劳动方式的改变。有以往的体力劳动改为脑力劳动,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人们伏案工作的加大,从而造成人们不同部位肌肉的疲劳性慢性损伤,尤其腰部肌肉慢性损伤更为常见。根据本人多年来临床上对腰部肌肉损伤治疗和观察谈谈个人观.点推拿无典型外商的腰部慢性筋肉劳损,称‘腰肌劳损’。 如腰骶部的肌肉,筋膜,韧带,小关节等组织的慢性损伤。在慢性腰痛病例中,腰肌劳损占有相当比例。患者常感觉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不适,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此外,本病常与气候变化有关,多在阴雨天症状加重。
 本病是推拿临床上的常见病之一,笔者自2002年至今用推拿手法治疗本病患者400例,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400例中男220例,女180例,年龄三十至五十岁的160例,五十岁以上的240例。病程在一年以内的80例,一年以上的320例。其中痊愈160例,痊愈率百分之四十,有效220例,有效率百分之五五,无效20例。总有效率达百分之九十五。
病因病机
(一)慢性劳损
  慢性腰肌劳损是一种积累性损伤,主要由于腰部肌肉疲劳过度,如长时间的弯腰工作,或由于习惯性姿势不良,或由于长时间处于某一固定体位,致使肌肉、筋膜及韧带持续牵拉,使肌肉内的压力增加,血供受阻,这样肌纤维在收缩时消耗的能源得不到补充,产生大量乳酸,加之代谢产物得不到及时清除,积聚过多,而引起炎症、粘连。如此反复,日久即可导致组织变性,增厚及挛缩,并刺激相应的神经而引起慢性腰痛。
(二)急性损伤之后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或治疗不彻底,或反复多次损伤,致使受伤的腰肌筋膜不能完全修复。局部存在慢性无菌性炎症,微循环障碍,乳酸等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症状;加之受损的肌纤维变性或疤痕化,也可刺激或压迫神经末梢而引起慢性腰痛。
(三)先天性畸形
  如隐性骶椎裂使部分肌肉和韧带失去附着点,从而减弱了腰骶关节的稳定性;一侧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两侧腰椎间小关节不对称使两侧腰骶肌运动不一致,造成部分腰背肌代偿性劳损。

(四)风寒湿邪侵袭
  可妨碍局部气血运行,促使和加速腰骶肌肉、筋膜和韧带紧张痉挛而变性,从而引起慢性腰痛。
 主要症状
(一)腰部疼痛
长期反复发作的腰背部疼痛,呈钝性胀痛或酸痛不适,时轻时重,迁延难愈。休息、适当活动或经常改变体位姿势可使症状减轻。劳累、阴雨天气、受风寒湿影响则症状加重。
(二)腰部活动
  腰部活动基本正常,一般无明显障碍,但有时有牵掣不适感。不耐久坐久站,不能胜任弯腰工作。弯腰稍久,便直腰困难。常喜双手捶击,以减轻疼痛。
(三)急性发作时
诸症明显加重,可有明显的肌痉挛,甚至出现腰脊柱侧弯,下肢牵掣作痛等症状。
(四)压痛点:腰背部压痛范围较广泛,压痛点多在骶髂关节背面、骶骨背面和腰椎横突等处。轻者压痛多不明显,重者伴随压痛可有一侧或双侧骶棘肌痉挛僵硬。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以及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的特点,本病诊断一般并不困难。
诊断标准:
1)有长期腰痛史,反复发作。
2)腰部酸痛不舒,在劳累后或阴雨天加重
3)直腿抬高试验多接近正长,腰部运动受限制不明显。
4)X线检查,仅提示腰骶椎先天变异或骨质增生,余无异常发现。  
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与腰三横突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相鉴别.腰三横突综合症。竖脊肌外缘腰3横突尖端处有局限性压痛(有的可在腰2或腰4横突尖端处),有时压迫该处可引起同侧下肢反射痛,反射痛的范围多不过膝。急性腰扭伤患者有腰部急性外伤史,疼痛剧烈,压痛点多位于腰骶关节、髂嵴后部或第3腰椎横突处,同时可扪及腰部肌肉明显紧张。有时还伴有臀部及下肢牵扯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压叩痛伴放射痛,腰椎间隙棘突旁有深压痛,急性期可出现广泛性压痛,但总有一个压痛点最为明显。按及压痛点或叩击腰椎可产生腰部剧痛,并向患侧下肢放射,直至足跟。沿坐骨神经体表投影通路有压痛,如环跳、承扶、委中、承山等穴。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均阳性.
治疗:
手法治疗的目的在于促进血液循环,理顺肌纤维,剥离粘连,加速炎症消退,缓解肌肉痉挛。手法应轻快柔和,灵活稳妥,忌用强尽暴力,以免加重损伤。
(一)治疗原则  温经通络、活血散瘀,剥离粘连、舒筋止痛。
(二)施术部位  以伤侧腰骶部为主,下肢为辅。
(三)主要手法  推、揉、滚、拿、拨。
(四)取穴  命门、肾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涌泉,腰臀部压痛点。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