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的诊治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20/4/15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10月10期   作者:刘丽丹
[导读]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多见于育龄期女性。
刘丽丹
(兴安县人民医院妇科;广西桂林541300)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其并发位置与病情迁移不同致使临床表现多样化,而且该病症具有肿瘤特性,容易随时间推移出现恶化情况,极大的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安全。当前,主要的治疗措施有血清实验室诊断、抗子宫抗体的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而手术切除是最为主要的诊治手段,同时联合相关药物治疗可提高诊治效果,减轻患者身体痛苦,有助于滞缓病情发作。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措施;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为内异症,以子宫内膜以外位置出现、滋生、反复出血为临床特征,形成结节与包块,是常见的妇科疾病。该疾病容易发生转移,导致妇女生育能力降低,严重可丧失生育能力,给女性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有研究证实[1],育龄期女性发病率占全部子宫异位症发病率的6~10%,且逐年呈升高趋势。伴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临床诊治内异症的方法愈加多元化,其中腹腔镜是诊治子宫内膜标杆,但限于其有费用高等缺点,在临床推广方面遭受阻碍。因此,临床仍应研究更为有效和实用的治疗措施。另外,子宫内膜异位症会加大女性卵巢交界处发生癌症的几率[2]。文章主要对近几年内异症的诊断与相关治疗研究实施如下综述。
1 异位症诊断
1.1血清实验室诊断
通过临床实践表明[3],CA125、CA199与血管生成因子及肿瘤坏死因子等均为血清标志物,其中,CA125是常用于内异症早筛与治疗后的标识物。文献指出[4],伴有内异症的患者其体内CA125的水平会明显升高,并与疾病发展程度呈正比。然而,采用单一的CA125检测内异症的反应度仅仅有27%,特异度有97%,由此可见,单纯用CA125诊断内异症效果并不尽人意,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与研人员正在努力寻求一种联合标识物,一种可以与CA125共同发挥标识作用的物质,以此提高内异症的诊断率。当前,CA199及C反应蛋白、芳香化酶等指标已被用于内异症的诊断研究中。OPN(骨桥蛋白)是聚集多种生物特征的磷酸化糖蛋白,有文献报道[5],OPN的采用对恶性肿瘤发生、进展及浸润均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与术后骨桥蛋白相比,术前骨桥蛋白含量显著较高;而对于未复发患者来说,复发性患者体内骨桥蛋白含量显著升高。但现阶段关于骨桥蛋白的相关性研究较少,要想明确其下过仍需进一步研究[6]。
1.2抗子宫抗体检查
医学技术及免疫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已逐渐确认内异症为免疫学疾病的范围。抗子宫抗体属于自身抗体范畴。研究发现[7],异位症患者血清中抗内膜抗体(EMAb)与抗精子抗体(ASAb)表达反应较为激烈,证明EMAb与ASAb是致使内异症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其很可能成为诊断内异症的新型的检测手段,且不具备侵袭性,同时也可作为内异症治疗随访的相关指标。
1.3影像学检查
超声诊断是临床常用的诊断方式,其特点是安全性高、流程简单、无任何创伤,并且可动态监测影像学等优势。研究报道[8],超声波诊断方式对内异症的诊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诊断率较高,已超过90%,同时该方式对巧克力囊肿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彩色多普勒也是常见的诊断方式,具有诊断范围广的优点[9]。该方式工作原理是基于一般超声基础上加强血流变化信号以掌握患者盆腔内的血流分布状况。依据血流信号对病变部位进行诊断,尤其是对内异症的诊断更为明显。有资料指出[10],三维超声在内异症诊断中敏感度达到87.5%,而特异度为100%;若是严重内异症,其敏感度为50%,特异度是94.7%。
2 治疗
当前,常以腹腔镜手术治疗内异症,该手术方式特点是创伤小、重塑性强等,但通过诸多临床实践表明[11],腹腔镜手术在微小病灶与深层次病灶的诊断中具有局限性,容易发生误诊和漏诊。就现状而言,内异症治疗是从控制与缓解两方面入手,也就是控制病情进展,缓解患者身体疼痛,解除病灶,从而实现生育能力恢复的目的[12]。内异症是一种激素依赖性病症,术后容易复发,单一的手术治疗很难将术后复发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因此,临床在手术治疗中常常配合药物予以治疗,且这种联合治疗方式已经逐渐成为诊治内异症的首选方式。一般我们常见的药物治疗有激素抑制和对症治疗,其中,激素抑制可以让患者体内的雌激素水平降低,比如释放类激素药物;假孕药物与孕激素类药物可以干扰和影响子宫内膜的一体性[13]。
2.1药物治疗
内异症药物治疗种类繁多,包含孕激素、达那唑与促性腺激素、芳香酶抑制剂及米非司酮等类型[14]。①促性腺激素类药物。此类药物属于人工合成激动剂,可竞争性与受体结合,致使卵泡雌激素与黄体之间反应受阻,导致卵巢性激素分泌下降,引发子宫内膜萎缩,以此达到治疗内异症的效果。但最新研究显示,通过促性腺激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②地诺孕素。地诺孕素是治疗内异症的第四代孕激素,属于混合孕激素,具有天然合成孕激素的特点[15]。同时此药物具有高孕激素活性,口服0.11mg/kg,与孕激素受体相结合,即使没有雌激素及雄激素的作用下,其抗促性腺激素效果也会出现明显下降。另外,有研究指出[16],地诺孕素在子宫内膜肿瘤的治疗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③抗炎与抗血管生成剂。子宫内膜异位症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经过粘附、侵入与血管三大步骤,故而抗炎与抗血管生成剂可被当成治疗内异症的非激素药物治疗方式。④蛋白酶抑制剂。半胱氨酸蛋白酶属于细胞外间质酶。有学者对其实施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变部位的间质蛋白酶,其活性反应远远高于腹膜壁上的内膜活性反应,经半胱氨酸蛋白酶注射后,病灶数量显著降低[17]。患者体内病灶同时也表现出与腹膜壁更高的活性。因此我们可以得出,间质蛋白酶可抑制子宫组织浸润与病灶发生,而该药物也可作为非激素药物实施治疗[18]。⑤海利生A。这种药物是经新鲜的果实与茎枝提取而成,NK细胞是异位症致病机制中重要的免疫细胞,文献指出内异症的发生和NK细胞杀伤力缺陷有关[19]。海利生能够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影响NK细胞的毒副作用,亦可与激素类药物联合治疗内异症。
2.2手术治疗
内异症手术治疗方式按照其操作方式及性质不同分为保守手术治疗、根治手术及半保守手术治疗等[20]。可以依据患者具体病况联合药物予以其科学有效的治疗。以根治性手术为例,其常见于年龄较大者,且无生育需求,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女性患者,将其应用于内异症治疗中可有效切除患者子宫与病灶组织,一次性根治疾病,效果极高。
2.3其他治疗
内异症其他治疗包括人工授精、体外受精及胚胎移植技术等,这些治疗方式均为辅助型生殖技术,可为患者提供其他渠道来控制病情,从而实现妊娠目的[21]。

值得注意的是应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症状及生理与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结语: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妇女的常发疾病,发病症状多样化,具有多发性、易复发及侵袭性特征,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挑战[22]。现阶段,内异症的治疗与判断更加偏重于对子宫内膜的干预与认识。内异症具有肿瘤特征,其病情发展日益恶化受到医学领域与社会的高度重视,着重强调腹腔镜诊断与术中基础组织病理检查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注重内异症的早期诊断,尽早采取措施治疗,从而保证患者生命健康,提高生命质量[23]。
 
参考文献:
[1]王丁然, 迟洪滨, 乔杰.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相关性及对生殖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华医学杂志, 2017, 97(3):238-240.
[2]张雪芝, 韩延华, 王雪莲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信号通路及中医药治疗对策的研究进展[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16(06):143-146.
[3]郭路路, 王伟. VEGF-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研究进展[J].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8,45(1):111-114.
[4]白艺璇, 李长忠. 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J].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8,45(04):63-67.
[5]武梅, 程雯, 张丹英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型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34(01):255-257.
[6]白娅琴, 梁华茂. 隐匿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J].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8,27(06):74-76.
[7]韩肖彤. 口服避孕药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8,24(4):341-344.
[8]戴毅, 王国云, 冷金花. 第13届世界子宫内膜异位症会议侧记[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7, 52(12):862-864.
[9]王姝, 郎景和.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7,33(04):36-40.
[10]高阳[1], 宋誌[1]. 子宫腺肌病恶变的研究进展[J].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8,46(2):171-174.
[11]储维薇, 徐洁颖, 陈子江等. 阴道菌群失衡对女性生育力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63(8):990-995.
[12]刘玉婷, 杨洁, 史宏晖等. 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类型及诊治选择[J]. 生殖医学杂志, 2017,26(1):77-81,共5页.
[13]曹玲君, 钱静. 钱静教授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的策略[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 28(06):98-100.
[14]郎景和, 崔恒, 戴毅等. 2015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专家解读[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7, 52(12):857-861.
[15]何珏, 胡国华.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中医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7,36(03):182-185.
[16]郑玉丹, 尹香花. 转化生长因子-β_1在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9, 33(01):107-110.
[17]于世娇, 武萌, 张肖肖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的研究进展[J]. 中国妇幼保健, 2018, 33(23):363-366.
[18]黎星淼, 江秀秀. 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特点研究进展[J].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8,46(4):417-421.
[19]蔡君英, 黄映琴, 张波. 微小RNA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关系的研究进展[J]. 广西医学, 2018, 40(11):88-90.
[20]田琦, 易晓芳.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肠道功能紊乱的研究进展[J].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9, 46(01):22-24+76.
[21]杨凤泊, 周应芳.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中的研究进展[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7, 52(12):849-852.
[22]陈欣, 刘海元, 郎景和. 子宫内膜异位症尿蛋白标志物研究进展[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8, 53(12):874-877.
[23]和儒林, 刘玉环. 活性氧簇、氧化应激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研究进展[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9, 54(3):206-2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