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审美能力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去

发表时间:2020/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2期   作者:周华扬
[导读] 小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审美内容。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本人谈谈自己在语文教

周华扬   岑溪市南渡镇鸦榔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审美内容。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本人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点尝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4-199-01

        一、通过比较体会美
        常言道: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小学生提高审判能力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鲁讯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的少年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进行对比,学生便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是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把这些进行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相互比较,让他们通过比较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通过拓展领悟美
        想象是生活的源泉,是知识的翅膀。但他们的想象力却非常的丰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处(想象点),凭借熟悉的情景,联系生活的实际,鼓励引导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于是学生就可以根据老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江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三、通过推敲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文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
        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容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真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的“静、清、绿”和山的“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四、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
        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以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对他(她)讲合适,对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明,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五、通过诵读体验情感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反复诵读不仅能知其义,还能悟其情。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而诵读正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情的陶冶,又培养审美能力。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不可低估,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二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三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最后才是品读、赏读,让自己入情入景。
        如《火烧圆明园》一课,它通过介绍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可以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又如课文写“圆明园的建筑特点”时,可采用引读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所在,也同时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勤劳而富有智慧。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颜丙芹.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渗透[J].新一代月刊,2012(11): 19.
[2]杨学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学周刊,2016(2):1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