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心理辅导,构建小学语文心理健康课堂

发表时间:2020/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2期   作者:刘开学
[导读] 在小学生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常态化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敬畏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快乐生活的能力。 
 刘开学     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中心学校   445033
       【摘要】在小学生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常态化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敬畏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快乐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课堂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存在严重失衡和错位的现象屡屡可见,因各种心理障碍而产生的过激行为,给教育者敲响了警钟。据有关研究报道:我国青少年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个别学生还相当严重,这种问题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有上升的趋势。面对这种现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努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心理健康课堂,让学生健康成长。笔者做了以下研究: 
  一、研究小学语文教材,充分挖掘蕴藏着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课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从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取出来,帮助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科学的、系统的、有的放矢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善于挖掘,寻找渗透点。在教材中挖掘心理渗透点,是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字、思想兼美的课文。其中有不少蕴藏着心理健康渗透因素。如: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的课文有《两只小狮子》、《小白兔和小灰兔》等;帮助学生排遣嫉妒情绪的课文,低年级有《校园里的画》,中年级有《争吵》,高年级有《将相和》等;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课文有《小公鸡和小鸭子》、《蓝树叶》等。只要把握住这些文章的人文性质,就能很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2.把握契机,开展渗透。在语文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上心理健康课。培养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仍是语文课的主要内容。那么何时巧妙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教学的难点。我们不仅从课文中挖掘心理健康因素,还从“口语交际教学”、“作文教学以及读写例话教学”中有新的发现,例如,一年级口语交际《有趣的游戏》的渗透目标是:体验无助和受助,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组织学生做贴鼻子的游戏,进行生生、师生双向语文活动,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把渗透契机设在游戏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游戏,一组在没有同学帮助下,独自贴;一组在同学的帮助下去贴。当做完两组对比游戏之后,学生可以真切地体验到无助时的无奈和受助时的愉快。 
  3.设计活动,巩固强化。在语文课中向学生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后,就应有强化巩固。强化的形式主要是根据课文、学生设计一些精巧的活动。如:游戏活动、角色扮演、讨论活动、警言提示等。设计活动应遵循“少而精”注重实效,切不可加重学生负担。 
  二、在对学生学法指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小学语文学法指导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内容不仅仅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还包括指导学生掌握对所有影响学习的因素进行有效调控的方法。特别是心理调节方法,它对学法指导有着特殊的意义,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着启动、维持、强化作用,是影响学习的动力部分。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课题组做了大量尝试,通过协作学习、互动学习、反思性学习、自学、开放式学习等方式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阅读课《自己去吧》中,指导学生进行联想:当妈妈要小鸭自己去时,它是怎么想的?它又是怎么学会游泳的?它学会后会怎么想等问题,然后四人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得出结果。学生在阅读中受到“遇事要相信自己,勇于尝试,不要依赖他人”这一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熏陶和感染。 
  在阅读课《小鹿的玫瑰花》的自学中,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交流识字方法;开展识字和读课文竞赛,看谁读得准、读得快、读得通顺。这样,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在小组竞赛中,以赛促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优化学生性格。 
  所谓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众多心理学研究表明,性格是人格的核心,心理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性格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性格与其它心理素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性格的意志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掩盖或改造气质等心理素质,使这些心理素质消极因素得以抑制,积极因素得到发展。性格心理学进一步研究表明,在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各种不同类型的人都可以培养成具有积极性格特征的人。本课题组正是依据以上原理和认识,针对少年儿童的可塑性的特点,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开展对学生性格优化的渗透。我们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探索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性格教育的途径与模式。 
  四、挖掘语文活动课及及作文课中的心健因素。 
  开通心育通道,搭建心育平台。以综合实践活动课和作文日记教学为载体,开展朗诵、演讲、辩论、答记者问、即席采访、扮演“小老师”等活动,并把竞争机制引入活动,凸现他们的自我意识,诱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自信心和耐挫力。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作文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倾诉自己的感受,拿起手中的笔,在作文日记中倾诉烦恼、痛苦,自己开导自己、教育自己、鼓励自己、战胜自己,增强自己的独立自主意识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作文,及时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灵就能得到净化,同情心、爱心得到培养,正义感、道德观得到确立,从而学会该怎样去领悟生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是语文教育的天然使命,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关系到培养健康人才的关键问题。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各位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探索和研究。笔者坚信,只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在语文教学中开出鲜艳的花。 
       参考文献: 
  [1]李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老区建设,2011(14). 
  [2]巫晓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8). 
  [3]闫霞.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 
  [4]程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