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 林胜玉

发表时间:2020/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期   作者:林胜玉
[导读]

林胜玉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金峰中心小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4-130-01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就不会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二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深刻感受到,只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把班级管理好。在传统观念中,在传统观念中,“师道”总是与“尊严”联系到一起,师道尊严更被曲解为对立关系,老师发号施令,学生唯有服从,学生见老师如同老鼠见了猫。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平等、自由的思想深入人心,今年来,师生关系悄悄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师生关系不再“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般刻板,而是多了“亦师亦友”的温馨色彩。师生关系已从原来传统的“猫鼠关系”转变为“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的友善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从而实现师生的相互关爱,相互促进,最终达到教学相长。
        如何构筑这种和谐的新型关系,我认为用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友善沟通,增进情谊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首先有赖于师生之间的友好交流。作为老师,平时要多与学生接近,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下课后不能夹着课本就回办公室。,因为课余时间正是师生平等、自由对话,增进了解、加深有意的最好时机。一个称职的小学老师在下课后,会到学生当中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和他们一起玩些有意义的活动。对学生学习、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应该及时指出并给予以帮助,在指出学生缺点和不足时要十分注意方式和场合,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使用严厉的口吻,因为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沟通的兴趣,把师生交流的重要性告诉学生,需要让孩子认识到:只要老师指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且在和老师的交流中找到解决的办法,才是取得进步的最好途径,害怕、躲避老师,只能使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越积越多。要时常鼓励学生要以平和的心态,用平等的身份主动与老师交流、沟通,这对于帮助学生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2.互相尊重,互信相知
        师生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这种关系的良性发展,关键在于师生间平等、相互尊重并给予更多的理解。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给予老师多是尊敬和爱戴,而我们给予学生的又是什么呢?我想更多的是批评吧,这对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没有帮助。因此我们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先认识到自己和学生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对学生也要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师生不存在身价高低之分,在真理面前是平等的。



        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能成为朋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可以说,今天的学生女性少了,个性张扬,对管理不再盲从,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对他们不再适用了,而应该更讲民主,以沟通取代指令,用引导取代禁止。同时允诺学生的事一定要兑现,切不可失信于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尊重、信任你。
        3.热爱学生,公平公正
        热爱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是和谐师生关系形成的重要感情基础。老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解的爱,凡事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要学会换位思考,时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唯有如此,学生才会觉着自己的老师可亲、可信:也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向老师敞开情感的大门,师生关系才能积极健康地发展。而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会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尤其是对年龄较小的学生而言,他们之所以愿意学习,常常是因为他们喜欢自己的老师。“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最普遍的心理,因此细心的老师更有慈母般的心怀,能从各个方面来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一些特殊的学生如家境困难或受过心灵创伤的学生,能从多方面来关心他,让他们安心地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享受温暖,重燃心中希望。
        现在的学校教育主要是素质教育,学生个性多了,共性少了,这样一来,难免会出现一些违犯校纪校规的学生,如学生之间偶尔会有打架,男生欺负女生等事发生。怎样来对待那些经常违纪的学生呢?我觉得既要有耐心也要有宽容之心,不可动不动就把家长“请”到办公室“谈话”,因为家长有时就会责罚孩子,这样学生就会认为老师“告状”,有了这种感觉,学生就不再相信自己的老师,更甭谈敞开心扉了。在处理学生纠纷时,必须本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行事,绝不可偏袒任何一方,要以和解为主,细心说教,让双方化敌为友。
        4.微笑教学,善用鼓励
        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还应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脸上的表情是课堂教学中的“晴雨表”,如果老师表情严肃,那么学生会产生畏惧心理,怕上课老师提问自己答不出而受到老师的批评,从而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难以活跃,老师上课感到吃力,学生听课也感到吃力,这样一来,老师既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又不能调节师生关系的和谐。反之,如果课堂上多带些微笑,上课时对学生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课堂上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课堂上势必会出现踊跃发言,争抢回答的局面,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形成老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氛围。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思维能力到了充分的发展,个人的长处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的胆量也会逐渐变大,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师生关系健康和谐的发展,最终达到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目的。
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我们往往更多地看到孩子身上所存在的问题、缺点,这样孩子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多是负面评价,不愉快的体验逐渐累积,有时老师的不当的言行会让学生刻骨铭心,形成了一种交流障碍的起因,逐渐使孩子从心理上离开了本应该是亲密朋友的老师。因此我们对孩子不但要予以更多鼓励性的关注,要让学生感到他们在老师眼中永远是最好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