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凝血象的变化

发表时间:2020/4/17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11月22期   作者:冯洁
[导读] 探究急性脑血管病与凝血象的关系。
冯洁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南通226000)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脑血管病与凝血象的关系。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09月至2019年09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其中包括脑梗死患者30例,设置为脑梗死组,脑出血患者30例,设置为脑出血组,另选取30例健康体检合格的就诊者,设置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三组患者凝血指标。 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PT、TT、APTT、Fbg对比均有极显著差异,P值<0.01。脑出血组与对照组PT、APTT、Fbg对比有极显著差异,P值<0.01,TT无差异,P>0.05。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只有TT有显著性差异,P值<0.01,其他指标无差异P>0.05。 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检测凝血指标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凝血象;凝血机制
 
凝血因子是血栓形成与止血发生过程必不可少的部分,当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或缺乏时易会引起出血,异常激活或合成增加时,易形成血栓[1]。因此,为了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发生后凝血象的变化,本文对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进行了凝血象的检测,具体如下文。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09月至2019年09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均经影像学确诊,其中包括脑梗死患者30例,设置为脑梗死组,脑出血患者30例,设置为脑出血组,另选取30例健康体检合格的就诊者,设置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40—74岁,平均(56.8±2.03)岁;脑梗死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2—77岁,平均(57.6±2.71)岁;脑出血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0—76岁,平均(56.4±2.24)岁。两组对象在病情和年龄等情况上无显著差异(P>0.05),符合实验对象要求。
1.2 研究方法
采集标本: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于住院当日采集静脉血,对照组于8:00 AM采集空腹静脉血,放入装有1/10体积的0.109mmol/L柠檬酸钠的试管[2],3000r/min离心10分钟,在2h内由专业工作人员完成检测。检测仪器采用法国ST4型血凝仪,并使用Stago公司试剂盒,其中PT试剂的ISI值为1.28。
1.3 检测指标
检测并记录三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
1.4 统计学处理
此试验中数据使用核算软件SPSS 22.0版本,其中2组患者的各项数据使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达,同时将其运用t值检验,结果显示为P<0.05时,说明2组患者的上述指标的对比有统计学含义。
 
2 结果
三组患者数据表明,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对比均有极显著差异,P值<0.01。比较脑出血组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对比均有极显著差异,P值<0.01,凝血酶时间(TT)无差异,P>0.05。另外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比较,只有凝血酶时间(TT)有显著性差异,P值<0.01,其他指标无差异P>0.05。如表1:
 
3 讨论  
人体内的凝血、纤溶系统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始终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动态平衡状态,可有效避免血栓形成和出血[3-4]。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由于动脉粥样变,血管内膜受损,导致机体的凝血机制发生紊乱,因而出现凝血指标变化[5]。本文检测数据提示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对比均有极显著差异,P值<0.01;脑出血组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对比均有极显著差异,P值<0.01。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PT、FT、APTT缩短和Fbg升高,证实这两种疾病都存在着凝血功能亢进和血液高凝状态和,而高凝状态是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检测凝血指标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珂.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变化机理及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分析[D].河南:郑州大学,2017.
[2]杨婧.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的临床研究[D].河北:河北医科大学,2016.
[3]谷黎丽.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LDL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D].河北:河北医科大学,2017.
[4]李京,曹锐,朱宏勋, 等.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患者证候与凝血象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09(4):427-428.
[5]刘庆,孟艳梅,李宝丽, 等.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及凝溶异常与急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临床研究[Z].唐山市协和医院.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