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对提速道岔运用维修与结合部病害整治策略的探讨研究,本文主要从提速道岔维修工作中的主要问题与处理对策以及道岔结合部方面的病害与处理对策这两方面入手,总体实现了问题与病害整治实践的高效化,希望能够在保证提速道岔运用效率的同时,为有关人士提供更多帮助。
关键词:提速道岔;维修;结合部;病害整治
引言: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铁路交通领域也取得了极大进步,而对于铁路建设目前情况而言,提速道岔作为优势明显的先进技术,已然在各个铁路干线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此时为使现阶段信号维修体制得到更好发挥,并确保铁路高速的发展需求得到满足,及时展开对提速道岔惯性故障的有效控制,并提高提速道岔应用质量已势在必行。由此可见,相关人员将提速道岔目前应用情况作为根据,对其病害状态展开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十分必要,这也是提出有效措施并合理落实的关键基础。
一、提速道岔维修工作中的主要问题与处理对策
(一)斥离位别卡
存在问题:在对提速道岔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其中存在锁闭框调整不方正、转辙机安装不方正等情况,从而导致道岔在运作的过程中,发生锁闭杆在锁闭框内左右晃动情况,进而导致道岔动作不流畅。对锁闭杆两侧边缘磨损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同时还需要对油压油表指针摆动量进行测量,进而导致道岔不能够一次操纵到位。
整治方法:首先,在进行修正的过程中,需要将直基本轨作为基础,在锁闭框固定螺栓孔中放置直角方尺。而直角方尺所对应的曲基本轨位置,与锁闭框固定螺栓孔中心的偏差,就是道岔不方正偏差量。两侧锁闭框降低偏差量则通过前后两端进行有效调整,两端调整量需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控制。在锁闭框螺栓紧固性较差的同时,相关人员可以进行道岔的来回操纵,实现锁闭框里锁闭杆的自由活动,随后手动左右扳动锁闭杆,进行距离转辙机较远一侧的调整,确保锁闭杆能够正常摆动且具备一定灵活性。另外,转辙机动作杆与锁闭杆接头处螺栓应适当放松,为锁闭杆纵向与横向的活动量提供保障。
除此之外,在检查是否存在别卡问题时,相关人员需要注重以下几点:确保锁闭杆与锁闭框间留有一定缝隙;使用小撬棍进行锁闭杆检查的时候,其于锁闭框内不反弹即为合格;钩头在敲击情况下于销轴上依然可以灵活移动,合理操纵道岔对密贴位与斥离位锁钩的灵活性进行分别检查,使斥离位锁钩别卡出现的机率尽肯能降低,进一步致使道岔无法操纵到位,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userUpload/1(77563).png)
(二)密贴调整未得到重视
若无法准确控制密贴的松紧状态,就极易导致锁钩道岔不锁闭或者是解锁难度增大的情况,密贴过松不仅极易引发过车时的缺口变化,也会致使勾头内部铜套磨耗程度提升,与此同时,一旦出现密贴调整过松的情况,车辆过岔时勾头凸台会出现左右移动的现象,在引发锁闭杆移动的同时,使斥离位勾头别卡出现的机率大幅度提升。而密贴过紧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道岔解锁的难度,在各牵引点密贴力调整不同的影响下,各牵引点间密贴动作时间通常也会各不相同,进而造成各牵引点密贴解锁不一致的后果。一般来讲,第一牵引点密贴需控制在0-O.5mm范围内,在采取短撬棍波动尖轨的情况下,间隙必须≤1mm;其他各牵引点密贴则需控制在0-1mm范围内。
整治方法:合理运用塞尺进行对道岔各部位密贴状态的检查,如果存在道岔密贴不良的现象,则由山道岔牵引点后部逐渐向前依次调整。具体来讲,相关人员需松开锁闭铁与锁闭框固定螺栓,首先插入3mm密贴调整片至各个牵引点锁闭铁部位,试验中的调整片厚度增加以每次0.5mm为最佳,在道岔不锁闭之后再去除3mm密贴调整片,观察道岔密贴情况以及锁钩灵活性,此时相关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0.5mm密贴调整片的加或减,确保道岔密贴能够处于最佳状态。在调整密贴工作完成之后,尖轨芯轴与道岔后部工务顶铁间应有0-1 mm的间隙,季节交替以及昼夜温差对道岔密贴产生的影响也需全面调整,特别是在气温比较低的情况下,密贴更是需要向偏松状态调节,在预留调整量的同时避免出现密贴过紧的状况[1]。
二、道岔结合部方面的病害与处理对策
转辙机绝大部分情况下需在水泥枕和钢轨上直接安装,而若想使转辙机运行的平稳性得到保障,良好的线路基础非常关键。首先,相关人员遵循“下部稳、上部准”的原则,也就是说路基状态以及道床弹性与排水的良好性都必须得到保证,在捣固坚实性有所保证的基础上,确保岔枕布局合理方正,辙叉位置根端支距与相关规范要求相符等。基于此,道岔结合部各部几何尺寸标准,是道岔转换阻力降低的重中之重[2]。
(一)电务枕距与相关标准不符
存在问题:电务枕距未有效锁定,从而出现未达标的情况,道岔动作杆、锁闭杆、锁闭框中心线和道岔基本轨之间不是垂直状态,也会导致道岔转换时锁闭杆磨锁闭框。
整治方法:将标准值作为根据调整基本轨框架至达标之后,对转辙机安装处轨枕进行测量,观察其方正与否,一旦出现电务枕偏移或者是超标的情况,需及时联系工务部门,将轨枕与基本轨间的偏差控制在≤10 mm范围内。
(二)尖轨反弹或抗劲较大
存在问题:道岔转换过程中出现异声,尖轨存在抗劲且扭曲反弹;微机监测道岔存在动作曲线尾部上翘的情况;摇动道岔动作的平顺性较差,外锁道岔锁钩四周均无旷动余量,道岔转换的时候油压表指针成增加趋势。
原因分析:尖轨基本轨出现轨向偏差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尖轨前段与双机牵引中部,与此同时工务以确保轨距达标为目的加装的轨距杆,也极易导致上述问题出现,轨距杆处密贴设置过紧,会在道岔解锁时出现显著的反弹现象;力顶铁长度未按照相关规定调整,例如顶铁过长或者是加装调整片过多等问题,就会导致顶铁抵尖轨出现抗劲、反弹以及别卡情况;但若是顶铁与标准相比较来讲过短,也会导致晃车以及过车时缺口严重变化[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新形势的影响下,国家与社会各界对铁路交通运输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此时有关单位与相关人员若想使交通运输效率与安全性得到更高程度的保障,落实以职工提速道岔维修指导培训为例的措施已迫在眉睫。经实践证明,只有促进职工业务素质的不断提升,才能最大程度上降低提速道岔运用维修与结合部病害出现的机率,并确保维修人员能在病害问题出现的第一时间及时处理,达成执行标准、维修精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毛景新.探究加强道岔病害整治提高检修质量[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28):130-131.
[2]杨辉,王洋杰.高速铁路道岔病害的成因分析及整治措施[J].高速铁路技术,2017,8(03):58-62.
[3]谢子奇.关于道岔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今日科苑,2015(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