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某小镇概念规划为例分析红色文化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4/23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2月4期   作者: 张潇璐
[导读] 红色文化是一种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红色文化是一种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其与特色小镇建设进行结合,可既起到推动红色文化传播,加强全民族认同感的作用,又推动某些小镇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本文将分析如何将红色文化用于特色小镇建设中,提出该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为此类小镇的红色文化建设提供参考作用。
        关键词:红色文化;小镇建设;旅游业;小镇规划
        
         建设特色小镇的思想于2014年首次提出,由此,特色小镇建设便在全国各地形成热潮。红色文化,是由革命战士、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共同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其含义为“人、物、事、魂”的组合,“人”是指在革命战争时期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物”包括革命先烈所用之物或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地点旧址;“事”是指影响重大、意义深远的革命活动以及历史事件;“魂”则代表了红色精神和民族精神。将此类红色文化用于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宣传,对于小镇经济与文化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1.红色文化在特色小镇中的应用意义
         习总书记在 2019 年两会期间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我们不能淡化这种颜色。”由此,近年来,红色文化建设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与鼓励,由此红色文化与小镇建设的结合也日益发展壮大。同时,我国各地都有许多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小镇,例如延安市即有许多红色旅游资源,包含南泥湾景区、抗小遗址、枣园革命旧址等。将革命区内的小镇与红色文化进行结合,进行特色小镇建设,是顺应国家文化旅游政策的一条途径,同时,特色小镇建设可以发展当地的旅游业,使之成为小镇发展的驱动力。最重要的是,红色文化建设是我国建设文化自信的一部分,文化振兴是小镇振兴的灵魂。中国的红色革命是从乡镇走出来的,红色文化可以和乡镇生活、环境、民俗极好融合。红色文化与乡镇结合,对小镇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小镇红色文化创意建设,可以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使红色文化被给予重视,深入人心。
2.红色文化用于建设特色小镇的具体应用
2.1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倘若,某小镇致力于建设成为红色文化的特色小镇,其需要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特点,即该地应曾发生过著名的战争革命事件、为某位革命先烈的故乡或有著名红色艺术作品的创作以该地为背景。例如,南泥湾“红色文化小镇”,该地为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且著名红色歌曲《南泥湾》以该地为背景。以该地建设红色文化特色小镇,可弘扬延安精神和毛泽东思想,同时,宣传陕北民俗文化。
2.2 具备特点
         红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中的“特”字,为小镇发展的最根本驱动力,是与其他旅游小镇区别的标志。特色小镇的建设初衷为依照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红色资源,发展具有特色和潜力的产业。因此,小镇建设不应将所有具有创收功能的旅游产业简单结合,冠以休闲和旅游的名号,成为“大杂烩”,而应该,深入发掘小镇的特色,使小镇具备独特性和闪光点,由此吸引游客。
2.3 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
         红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应将红色文化产业作为主线, 促进红色文化融入特色小镇建设。首先,要建设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设施,例如红色革命遗址、历史事件纪念馆、红色纪念碑等,此类物质产品都是红色革命精神的具象化。但是,简单的建设物质文明还远远不够。同时,红色文化产业也应以精神文化为主,小镇可采用许多创新方式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例如和动画漫画等新兴文化产品相结合、主动依据当地著名的红色历史文化事件或人物推出其周边产品、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和红色歌谣排演红色舞台剧等,建造红色文化产业园、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形成红色文化资源产业链。最终,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线,各种有效路径相结合的特色小镇发展新形式。
2.4案例分析:某小镇概念规划中红色文化要素的融合思路
         某小镇位于我国东北东部地区的某中心城市中部山区,距离市区20分钟车程。该项目位于该市黄金旅游发展带和综合接待旅游区内,发展定位为全市的旅游接待中心、游客集散地,东北红色文化旅游教育中心。整体优势包括:优越的生态自然资源,独特的文化内涵,良好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区域旅游资源,但受限于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目前该小镇建设落后,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文化传承载体不足等劣势。根据项目的特点,如果仅依靠优势资源的简单叠加,与周边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不具有优势和吸引力。为了促进整个区域的良性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对小镇进行深入挖掘,项目主打“影视文化”品牌,策划红色影视文化和医疗养生文化品牌产品,形成旅游吸引核。在此基础上,以旅游为主导进行片区综合性开发,将旅游开发与市域发展、城镇化进程全面融合。


         某小镇在项目的组织上围绕“人、物、事、魂”的组合进行开展,“人”是东北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物”是杨靖宇将军旧居纪念馆;“事”是杨靖宇将军带领东北军民抗击日寇,在林海雪原的艰苦环境中浴血奋战,弹尽粮绝后壮烈牺牲的英勇故事;“魂”则是战斗到最后一刻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重点构建“2-1-5-7”的发展策略:立足影视文化产业、医疗文化产业2大发展引擎,借助高铁站建设1个强力推手,形成文化之旅、生态之源、活力之心、静谧之地、幸福之家5条发展线索,布局影视文化、温泉度假、森林公园、田园四季、智慧社区、品质商务、教育科研7个功能板块。旨在将小镇建设成文化为魂,旅游为基,医养为根的文旅养生复合型红色旅游示范小镇,形成影视文化为主导,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医疗康养、生态农业复合的产业链条。
3.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3.1 内容单一,存在抄袭
         当前,红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风潮涌现,随之引发的现象为“千镇同面”,即小镇之间互相抄袭模仿,采用类似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以吸引游客。引发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在特色小镇建设时,政府官员未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为了“图省事”,把已建设完成的红色旅游景区的经验照搬,同时,设计红色文化旅游时思路固化,不具备文化创新性。
         为解决此问题,地区政府应在确定特色小镇红色文化主题时,多方查阅历史资料,坚持建设的创新性,拒绝跟风,保持宣传红色文化的初心,不因一味推动旅游业而违背自己振兴小镇、弘扬文化的初衷。同时,上级政府应严格把控特色小镇建设方向,起到针对建设过程的监督作用。
3.2 基础设施粗糙
         当前,基础设施粗糙的红色文化旅游小镇数目居高不下,游客受互联网上的过度宣传蒙骗,前往小镇游玩,却发现公共卫生间、休息室、游乐设施、文化景观等景点内的基础设施都建设粗糙,使消费者不愿意买单,无法给予游客良好的游玩体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引发该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当地政府官员为谋私利挪用红色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资金,使小镇建设中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由于全国各地存在地区差异,某些欠发展地区在资金方面的确紧缺。此时,该地应制定合理的特色小镇建设计划,向上级政府申请资金,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其红色资源的优势。
3.3 自然资源破坏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是,目前,许多小镇为极力迎合红色文化,大肆开发旅游区,使得对当地产生重大的环境污染和重大的生态破坏。导致该问题的原因为小镇对于自身的发展路线定位有误,缺少对地区情况的充分认识,一味模仿成功案例,未将理论联系实际。例如,江西省的某小镇,坐拥良好的自然资源,在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沿岸,森林覆盖率高达60%,其小镇建设本应定位为自然特色小镇,无需破坏森林建设红色产业区,其发展方向出现了问题,导致当地水土遭到破坏,其红色小镇建设事项也被迫停止。针对该问题,当地政府在小镇红色文化建设时,应确实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和实际情况,不应大肆伐木,自然资源应进行优先保护。
结语
         综上所述,特色小镇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结合当地生态基底情况和民俗文化资源,保有积极保护文化遗产,继承和延续民族精神的初衷,并采用紧跟时代的和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方式进行发扬和宣传。最终实现红色旅游经济发展,小镇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创造,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邹旭. 特色小镇建设中文化资源开发探微——以湖南汨罗为例[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1):18-20.
2]王皓宇,张江勇,宋晓璐. 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发展模式与实践路径探究——以赣州市江口果蔬小镇规划为例[J]. 小城镇建设,2019,37(04):51-59.
[3]李晨,谢璐,荆曼. 红色文化融入特色小镇建设的价值及路径研究[J]. 理论观察,2019(03):125-128.
[4]黄杉,朱云辰. 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域外效应——兼议特色小镇“浙江模式”走出去的路径逻辑[J]. 规划师,2019,35(11):63-68.
[5]聂耀聪,刘伟平. 以文化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以韶关市乡村文化旅游为例[J]. 肇庆学院学报,2019,40(04):48-51.
[6]王雅琴. 安徽特色小镇品牌定位与形象传播研究[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05):31-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