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对比研究

发表时间:2020/4/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5期   作者:杜娇娇
[导读] 对比分析为早期胃癌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治疗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差异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为早期胃癌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治疗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2017年11月-2019年10月,将我院164例早期胃癌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各82例,为参照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治疗,针对研究组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手术过程持续时间指标、大块切除率指标、完全切除率指标、治愈性切除率指标,以及局部复发率指标。结果:研究组的手术过程持续时间指标长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大块切除率指标、完全切除率指标,以及治愈性切除率指标高于参照组,研究组的局部复发率指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为早期胃癌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治疗,能获取较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源于绝大多数胃癌患者在病程发展早期阶段通常不会展示出明显的特异性症状,因此胃癌患者在确诊时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病程,难以在临床中获取到显著的病情控制与改善效果[1-2]。文章以我院部分早期胃癌患者为调查对象,为其开展了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11月-2019年10月,将我院164例早期胃癌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各82例。参照组男性46例,女性36例,年龄介于31-71岁,平均(51.33±7.64)岁,病灶组织大小介于1.22-5.63cm,平均(3.15±0.46)cm。研究组男性52例,女性30例,年龄介于34-73岁,平均(51.36±7.67)岁,病灶组织大小介于1.24-5.65cm,平均(3.17±0.44)cm。研究组与参照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灶组织大小等基础资料方面无差异(P>0.05)。
1.2临床治疗方法
         为参照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治疗,要在针对患者实施规范化术前检查基础上,指令患者术前开展持续时间为8.00h的禁食和禁饮控制,在手术开始前20.00min时点,通过为患者口服质量分数为2.00%的利多卡因胶浆10.00ml完成表面麻醉干预,在建立形成静脉输液通道条件下,为患者开展2.00-2.50mg/kg的丙泊酚静脉麻醉诱导,在开展持续性心电监护干预条件下,维持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的良好稳定状态。要在患者病灶分布位置周边黏膜下方注射1:10000的肾上腺素物质与靛胭紫物质混合液,确保患者的病灶组织充分隆起,展现出良好的抬举状态,继而运用圈套器,以圈套电凝的方式,将患者的病灶组织完全彻底切除。
         针对研究组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治疗,要在为患者开展规范科学的术前检查准备和麻醉诱导干预前提下,在患者病灶分布位置周边0.50cm处实施电凝标记处理,在黏膜组织下方位置注射1:10000的肾上腺素物质与靛胭紫物质混合液,确保患者的病灶组织充分隆起,运用钩刀沿着标记点外侧边缘实施环形切开处理,运用IT刀沿着黏膜组织下层分布方向实施剥离处理,且在剥离操作环节实施过程中反复开展黏膜下注射,确保实际完成的剥离层次严格处在黏膜组织下层。
1.3临床评价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手术过程持续时间指标、大块切除率指标、完全切除率指标、治愈性切除率指标,以及局部复发率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择取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对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对计量资料行t检验,在P<0.05条件下,判定组间数据存在差异。
2结果
2.1两组的手术过程持续时间指标比较
          研究组的手术过程持续时间指标长于参照组(P<0.05)。详情参见表1:
表1  两组的手术过程持续时间指标比较(±s)

2.2两组的大块切除率指标、完全切除率指标、治愈性切除率指标以及局部复发率指标比较
          研究组的大块切除率指标、完全切除率指标,以及治愈性切除率指标高于参照组,研究组的局部复发率指标低于参照组(P<0.05)。详情参见表2:
表2  两组的大块切除率指标、完全切除率指标、治愈性切除率指标以及局部复发率指标比较(n,%)

3讨论
          最近几年以来,伴随着内镜检查与治疗技术的持续发展,早期胃癌患者的检出率呈现出了显著提升趋势,源于内镜手术作用范围仅限于胃部黏膜组织,且患者的术后效果和生存质量显著优于传统手术技术,客观上确保其获取了来自临床医生与患者的广泛接纳和欢迎[3-4]。
    本项调查中获取的结果显示,针对临床肿瘤科确诊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治疗,能获取较好效果,值得引起广泛关注并加以推广运用。结语:
          在肿瘤科临床中,针对经确诊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治疗,与为其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治疗相对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预后效果,实现对患者病情发展过程的有效控制,优化患者的生存质量状态,适宜普及运用。
【参考文献】
[1]武才琪,王庆林,李盼,等.P53、PCNA、CA724、胃泌素17及幽门螺杆菌抗体联合检测在萎缩性胃炎与早期胃癌鉴别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02):191-195.
[2]龙则平.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血清胃蛋白酶原(PG)联合高危人群胃镜检查筛查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价值[J].智慧健康,2020,6(05):9-11.
[3]陈铁泉.对胃泌素17(G-17)联合胃蛋白酶原(PG)血清学检测在胃癌早期筛查诊断中的价值作用进行研究[J].智慧健康,2020,6(04):10-11+27.
[4]杨迅,宗晔,焦月,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和血清抗凋亡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19(21):4045-40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