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是以儿童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教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每堂品德课所教学的中心思想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然而帮助学生衔接品德教学与生活的拐杖是“感受”。
一、感受,需要细节
在教学《我长大了》时,我设计了以下活动细节来引导学生的感受:
导入时,我出示事先准备的学生小时候的衣服,并请衣服的主人上来穿一穿。学生都发现,因为长大了,衣服太小了,穿不进去。接着通过观察同学小时侯的照片,来进一步来体会“我长大了”的涵义。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他们每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今天,都长大了许多,发生了很多变化。
接着进行各种成长体验活动,通过小组交流出生时的情况(如有的学生拿出出生证,有的介绍自己出生时的体重,有的拿出纪念册,有的拿出出生时的脚印、手印……讲述自己出生时的情况),个人体验活动(请学生拿出自己幼年时的用品,如小衣服、鞋、帽等,自己试着穿一穿,看还能不能穿上),在情景中感受、比较,将身体长大了的主题形象化和具体化。通过交流自己调查到的成长中难忘的事讲给大家听,从而体会家庭中的亲情。通过现场采访家长,请家长说说自己孩子成长中难忘的事,让学生深受感染。
我将在课前了解到的一位给孩子记成长日记的家长也请到课堂。家长拿出一本发黄的日记本,讲述着孩子成长历程中的难忘事例。这位家长的自白是对孕育生命艰难过程的回顾,是喜悦、希望、辛劳、幸福交织在一起的复杂体验和感受,充满了对孩子无限的爱意,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此时我也被家长的情绪所感染,补充了自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几件事例。家长、学生、教师之间互动,共同感受成长的细节,一起融入了回顾成长历程的氛围中,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父母,沟通了情感。
此外,还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恰当地运用到各个教学细节中。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运用了学生的出生证等成长资料,而且还邀请家长共同参与互动,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体会成长的快乐,感受到父母养育自己的不容易,获得了丰富的内心体验。
二、感受,需要倾听
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活动,希望活动在学生心中引起变化。可是我们给了学生变化的机会,却依然愿意直接告诉学生他们应该感觉到的是什么。殊不知,我们这样做,多少会破坏和影响学生的经验建构。学生只有自己感受到,才会让事情进入内心,产生一种心理和精神的变化,进而以后去调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所以,我们不妨蹲下来听听学生的心声。
在教学《我们分享,我们快乐》这课时,露雯同学带来了一支崭新的钢笔,她的同桌乔加怡在借来用的时候,不小心把钢笔掉在地上“啪嗒”一声笔尖弄断了。于是,我走了过去问:“露雯你的心里难过吗?”
露雯低下头,默默无语,眼泪流了下来。
我摸着她的头,“告诉我你心理真实的想法好吗?”
“你要他赔吗?”
眼看着快乐变成了难过,快乐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沉寂起来。
于是,我想到教学的主题,问道:“大家有办法帮露雯变得快乐起来吗?”
没想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想出了很多办法:给你讲个笑话,我爸爸会换笔头,帮你换一个鼻尖……等等。
“你还要他赔吗?”她摇摇头,真诚地对她的好朋友说,东西坏了就算了,他是我的好同桌呀!
原来这也是分享带来的快乐啊!
我们的教学只有努力引发学生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才能提高实效。脱离了道德体验,说教和灌输是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更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关爱、友谊与尊重是靠孩子在感受中获得的。
三、感受,需要交流
在教学《我们的好朋友——动物》时,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不喜欢动物,动物经常会伤害人,狗就爱咬人!”
“对,对,对,我也不喜欢动物,我最怕蛇,蛇也会咬人!”
“我也不要和动物做朋友!”
“……”
整个课堂顿时乱了起来。于是,我灵机一动,设计了“为小动物申冤”这样的环节。讲述了三个镜头,镜头一:一只鸵鸟伸出巨爪,踩向一位游客,使其身负重伤。镜头二:蜜蜂蜇伤了一名小朋友。镜头三:一位农民伯伯被毒蛇咬伤了。请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
分小组讨论的结果:(1)伤害人类的动物不是好动物。(2)有的动物虽然伤害了人类,但是也为我们做出过贡献,比如小狗虽然咬人,但是还能看家,这些动物也还是好动物。(3)也许有的动物伤害人类是有原因的,要分析原因以后才能评论它是不是好动物。(4)要帮助小动物让它们多做贡献,少伤害人类。……最后教师引导:“同学们,生活中各种动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性。我们如果能了解动物的习性就能与小动物和平相处。”
整个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进行交流体验,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德育的实效性得到很好的落实。同时教学中尽量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经历,让学生充分说出他们的感受,激起学生保护动物、爱护动物的真情实感。???????
四、感受,需要真实
《我和动物交朋友》的这一教学内容。不少教师都是先借助多媒体,或动画或电视,给学生展示动物世界,令学生兴奋和好奇。在这种情绪下,教师引领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接近教学情景中的真实动物。因为想象中得到的满足还不能给他们一种真实感,能带来真实感的是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学生喜欢用身体去接触各种各样他们同情的东西。
当我们走进课堂,思考教材在教学中的运用,观察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时,我们会发现理想的、抽象化的教育指向与具体的现实生活有着一定的落差。当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去感悟教材,体会教学思想,不要随便去“动”孩子的真实感受,或许,我们的课堂能更具有激情,更具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