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4/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第2期   作者:蔡美玲
[导读] 校园的欺凌事件和暴力事件,一件件的呈现,有学生欺凌学生的现象,也有学生杀害老师的现象,所有的这些案件的出现
        摘  要:校园的欺凌事件和暴力事件,一件件的呈现,有学生欺凌学生的现象,也有学生杀害老师的现象,所有的这些案件的出现,正说明学校教育的德育工作任重道远,德育工作不仅要有形式上的表现,更要有内容上的实质。
关键词:校园的欺凌事件:暴力事件;学生;欺凌学生;杀害老师;德育工作;形式与实质
一、德育教育的内涵
        道德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治道德情路,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实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德育教育是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指一定社会或集团为使人们白觉遵循其道德行为准则,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相应义务,而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它是一定社会或集团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品盾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多数国家的学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中国学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实为社会意识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二、中小学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校园的欺凌事件和暴力事件,一件件的呈现,有学生欺凌学生的现象,也有学生杀害老师的现象,所有的这些案件的出现,正说明学校教育的德育工作任重道远,德育工作不仅要有形式上的表现,更要有内容上的实质。
    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学生考试压力大,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期望也比较高,人们往往看重学生的成绩,侧重于智育,而忽视德育,而且认为德育只是一些表面上的工作,没有实质的意义,成绩才是实实在在的,既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脸上有光,又可以让父母感觉到有面子,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人们更是看重于学生的学习要求,而忽视对德育的发展。学生的心智、情感、精神等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矫正,长时间的压制和压抑,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重要的营养来滋润他们,也就会出现校园的暴力欺凌事件以及伤害事件的发生。
        学校是培养人的基地,在全社会道德教育体系中处干核心和主干地位。尽管的提升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做了很多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加强和改进了学校德育工作,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整体素质,但随着教育的发展,当前在校园文明、校风、学风和师德建设上仍存在不少问题,下面就学校德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1、德育目标模糊,缺乏细致的目标系列
        在教育观念上,许多教师不能建立完整的学生观和素质观,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在这样情况下,学校、教师都把注意力集中到少数尖子、典型身上,学生也是“以分数论英雄”,在分数和功利面前,谁还注意对品德的要求,大部分学生只有光说不做,知行脱离。
2、德育内容单一,观念滞后,脱离现实
        在以前的学校德育中,受一种简单泛道德主义的意识影响,把德育简单政治化,这种高度政治化的教育,对中小学生基础文明养成的负面影响很大,如“文革”前的学生是老实、厚道的羔羊式的学生;“文革”时是造反、斗争、带刺带角的学生。当今,以政治教育取代德的情况,仍然存在。
3、德育流于形式,严重制约教育实效
        在农村中小学,每周两节的思想品德课就是德育。当德育考试时,不管你平时做人如问,只要背博书本中的条条框框,就可以得高分。目前农村中小学校,德育教育还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教师或在课堂集中灌输,或是能省则省,而那些写在德育成绩单上的则永远是孩子们对德育知识点的记忆。因此,学生讲道德是头头是道,做起事来,却是言行不一,这就是学校的智力训练和道德训练之间的分割,获得知识和性格成长之间的分离现象,其根源在于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不够,自我教育的心雇未能打开,中小学用智育的方式进行德育,使中小学教育产生产重畸形。


4、缺乏人文素质教育,德育主体的主动性发挥不佳
        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它致力于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人、教育人,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价值,注重对善与美的理解,引导学生求真、从善、爱美,从而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可在中小学校的教育中,往往缺乏这方面的内容,把人文素质教育当作可有可无,对学生缺乏健全的人格教育,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在智力和人格两个方面同步发展。
三、面对中小学道德教育存在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德育工作不是走形式,而是必须“走心”。要“蹲”下来面对学生,要心平气和的与之交心。? ??
?    于永正老师说:要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看学生”,就和孩子“相似”,而不是要求孩子和大人相似。“蹲下来”,和学生相似,才能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爱学生。因为“爱的别名是理解”。教育者要放下身段,平等的对待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对方,这样的教育才会落到学生的心中。
?    教育能够唤醒沉睡的心灵,唤醒良知和智慧,唤醒生命里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如果德育能够渗入学生的生活,渗透学生的心灵,就会激发出学生真善美一面,真善美就会占据学生的心灵,就会唤醒学生的良知,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向往美好生活。如果学生的心灵被假丑恶占据,就可能发生诸如校园欺凌、暴力伤害教师等问题。
?    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石和支撑。如果家庭德育出现了问题,学校德育也难以纠正。? ??
? 家庭教育如果以仁爱为主题,智慧的方法实施,教会孩子爱自己,爱家?人,爱他人,培养孩子具有同理心,同情心,孩子会拒接暴力,远离暴力,也不会去伤害他人,侵犯他人。?
在学校德育中,利用群体的力量,营造和善,友爱的育人环境,激发学生知善,行善的美好愿望,提升学生善思,善学的能力,达到自觉崇善,行善,自觉学习,自我发展。
?    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合力,学生在崇善的环境中,净化心灵,洗涤粗暴,涤荡伤害,才会营造一个和谐友善的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学生之间的暴力减少,伤害老师的行为也会逐渐消失。
        面对当前中小学校德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才取对策。
1、社会、学校、家庭应齐抓共管,形成教育网
    作为社会大环境,有关部门应主动配合,加强对歌舞厅、游戏厅、“网吧”等误乐场所管理的力度,绝不手软;宣传媒体要宣传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取消引诱高消费的广告;取消庸俗的言情打斗片等,正面教育中小学生,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从而营造一种健康的环境和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
2、开启新的道德资源,丰富德育内容
        从我国的国情和现实需要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挖据中国传统道德资源,纳入学校的德育教育。只有把中国五千多年文化道德传统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下去,并使之与现代教育和现代社会生活相合拍,才能丰富中小学生的德育内容,避免德育出现政治化的倾向。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灵
        学校可以设立“暖心星”、“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作为慎交流的平台,由专职老师轮流值班,开展个别咨询指导,帮助学生清除心理障碍,同时还可以创办心育刊物,创建心育专栏,配合阶段性教学工作,刊出专题宣传栏目,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以德育人,改革对学生的操行评语和优秀标准
        为了充分发挥评语的教育评价功能,对学生做出准确评价,写出充满关情,鼓励、期望的个性化评语,要求教师应努力做到:(1)情真意切,充满爱心;(2)捕捉闪光点,激发自信;(3)面对缺点,委婉含蓄。只有触及学生心灵的德育才能打动学生,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德性和人格。
参考文献:
[1] 雅斯贝尔斯著, 《什么是教育》.
[2] 美国,戴尔.卡奈基著,《人性的弱点》.
[3] 口冯倩,《大江周刊·论坛》2013年8月2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