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设计在数学教学中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4/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第2期   作者:黄子谅
[导读] 数学是所有学科中抽象程度相对最高的一门课程,同时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其数学学习在很长的一个时段仍需要相对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撑
        数学是所有学科中抽象程度相对最高的一门课程,同时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其数学学习在很长的一个时段仍需要相对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撑。为了使数学课上得既生动又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很多教师的共识。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教学情境不但设置在引入环节中,而且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使学生爱学、喜学和乐学,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学习、体会,谈谈自己对教学情境设计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设计“情境”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情境有两个维度:一是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二是情,是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也就是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更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观的生成和体验精神的成长。“创设情境”教学主要指以学生的“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真实的或对学生有亲切感的情境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为此,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并能够简单明了地让学生发现情境中蕴藏的数学内容和数学问题。
        二、合理把握教学情境的真实“度”
        我们先来看下面的案例:课题是《台球桌面上的角》(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第二章第一节)。课堂上,教师用语言对台球游戏做了简单说明后便给出了板图,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图形进行探究,目的是给出互余、互补的概念,揭示互余、互补的性质。似乎很直观的内容,课堂进程却极为迟滞,在老师想方设法引导下,才得出相关结论,这一个环节用去了足足半个多小时,后面巩固应用的时间很仓促,整体效果很不理想。课后反思,授课教师坦言文本中的背景材料处理起来很棘手,其他评课教师对此也有同感。
        案例中的教学内容对背景材料依赖很强,如果离开对台球桌面上所发生一切相对全面的感知,过早展现纯数学图形,自然就进入了数学传统教学方式的轨道。把台球桌搬进教室──这显然不可行,但考虑到这一背景对数学而言,应该关注的主要是球的入射和反弹,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选择一些代用品作为实验学具,来创设足以揭示问题数学内涵的课堂教学情境不是不可能。如用弹力球或乒乓球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先有意识的观察这种反弹现象,通过老师简要分析后再让学生进行感悟和后续探究。事实证明,效果是很好的。


        其实,正如在本文开篇所讲,数学是所有学科中抽象程度相对最高的一门课程,一方面,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其数学学习在很长的一个时段仍需要相对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撑;另一方面,教育的传承性、学校教育班级授课制的意义,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也不可以让学生进行绝对真实情境中的所谓自主学习。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运用自己学科上相对于学生而言的绝对优势,高屋建瓴的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充当好学生数学学习的导师。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既关注“社会化”、“生活化”,但同时也更要立足“学生化”突出“数学味”,不在求“真”,重在求“实”。舍弃与数学无关之真,求凸现数学本质之实。从实地参观操作到代用品实验、从多媒体模拟到纯语言描述,根据背景材料本身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对它们的熟悉程度,用学生所熟悉的情境,是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高效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
        三、突出情境创设的核心:——让学生有所得
        今年上期我在我们学校听了一位新教师的入门课,这位老师态度很认真,作了精心准备。他所上的题目是《轴对称现象》(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第七章第一节),这节课在现实生活中有丰富的背景,情境创设很容易,听课时发现学生课前已收集准备了形式多样的实物材料,在课堂上老师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各自的物品,之后又利用多媒体课件补充了许多图片资料。面对五花八门的材料刺激,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真可谓一浪高过一浪,教师感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引导归纳,很顺利地给出了轴对称的定义。学生稍微安静后再利用视频展示进行练习,却有很多同学把两个经过平移的行书红双喜认定为轴对称的,另有一位同学在举身边实例时,把两扇打开程度不同的窗扇认为成轴对称,许多同学对此也表示首肯。老师这才发现热情参与的学生对轴对称意义的认识并未到位,但这时下课铃已经响了,老师只能简单强调后遗憾地离开了教室。
        上述材料中,教师和学生似乎都有点过分沉醉于共同创造的热烈的课堂氛围,在此起彼伏的情境转换下,虚假的成功蒙蔽了师生理性的思考。这样的数学课在当前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普及、完善后,以其容量大、节奏快和饱和度高之特点让教者和学者都津津乐道。但课堂上缺少了必要的“布白”艺术,学生感得多,悟得少;练得多,想得少;接受得多,保留得少。这已成了有些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老师反馈学生成绩不升反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其核心在于激疑而诱思,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有所得。虽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数学学习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其科学理性是数学生命经久不衰的支柱,数学新课标和原来的数学教学大纲都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确定为数学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为此,突出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核心效能,让数学课堂在适度改变它枯燥乏味面孔的同时,引导学生最终折服并受益于数学的理性思维,对于情境设置,遵循宁精勿杂、宁缺毋滥的原则也就很有必要了。
综上所述,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该是贴近学生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并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中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因此,无论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都要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是学生学习所必需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经过探究有收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