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是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开展的,具有多样性、平等性。放眼教育界,对应该怎样实现和处理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教育者们也是各说风云,有些教师也会误入对话的“禁区”。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在学生倾心阅读、潜心思考的基础上,在进行自然而然的启发诱导中把握对话的方向,引导学生与文本间,生生间进行倾心、和谐、深层、有效的对话,让阅读课成为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
一、对话教学中的误区
(一)对话多见效低
教学中问题由教师预设,内容由教师掌握,结果由教师控制等等现象很多。更有教师想方设法反而让其“个人独白”成为课堂的焦点,教案成为“剧本”,一切的教学活动充其量只算是按照“剧本”进行的机械排演。这样的课堂听起来很热闹,师生对话频率很高,但这样学生疲惫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跑,跟着问题转,学生如何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二)以少数为中心
有些教师习惯把绝大多数学生沦为“配角”,甚至“局外人”,而充当对话主角的仅仅是少数善于思考、能言善辩的学生,多数学生只是听众,特别是那些基础不好、思考速度缓慢、不善言谈、缺少自信的学生,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只能呆呆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看着一场不属于自己的戏剧。
二、有效对话教学的策略
(一)师先行,与文本对话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一篇优秀的文章,其人物形象的鲜明、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思想感情的的真挚,都源自字与词表达的贴切与形象。如果教师想要引导学生去深刻地体会到这些原汁原味的精髓,那么首先要把自己置身于编者的角度,抓住文本中一些细节的刻画,成为文本的知己,并进行多层次的对话,我们应该去思索:假如我是作者,我想怎么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假如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我会有怎样的想法?又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有怎么不同的意见?教师自己先认真地与文本“对话”, 取得亲身体验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指导“对话”。
(二)带领生,与文本对话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体验是主体对过去所积累经验的联想和呈现。体验中有主体的生命意识、成长的经验,有激活了的知识储藏,有复现的内化的多种素养等等。在阅读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是无法代替学生自身与教材的亲密接触的。在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会渐渐地进入文本,认识作者描绘的事物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自然地与作者契合成一种共鸣。学生把从文本中获得的信息进行交流,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也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且学生通过与对文本的理解、探究,进行自我感知、分析、评判,甚至可透过文本内容寻找与之相关的知识,开始更广泛地学习。
比如在教学《静夜思》一诗时,不仅识字习词,我引导学生以天上的圆月与李白的辛酸生活进行对话,我让孩子们思考“李白站在寒冷的雪地上,为什么没人给他送件衣服”这一问题,给予学生自由互动的空间,孩子们在思考后说:“因为,李白现在离开家里,自己一个人在外面”;还有孩子说:“李白身边没有亲人陪着他,怎么会有人给我送上衣服呢?”让孩子从诗句中体会他的波折重重的人生,思乡念家的情感。从而指引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多一条可资借鉴的路,拓展他们多方面的发展。
(三)生生对话共成长
生生之间对话有利于每个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遇到不同于自己的见解时,吸收他人的意见,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产生新的感悟、新的思想等,也有利于达到人人敞开心扉,个个自我接纳、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的育人目的,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丰富,学生间经常地交流与合作,能使彼此之间培养出真正的友谊。
生生对话关系中要求教师“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构成互动的关系。”,而在实际教学时发现生生对话的一种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分工不明确或是讨论不集中或是一些人当听众不发表意见是重要因素,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段时间。有时,生生对话、合作学习的结果,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问题的答案,他们还可能在开放的氛围、个性化的言语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或新异的结论,这就是教学中出现的创新。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只要我们在阅读课中走出对话教学的误区,实现学生与文本、与自我、与他人、与自我的倾心对话,把握好对话的方向,此时的课堂呈现出的必将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学生和教师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让课堂对话焕发生命的活力,这个美好的舞台将更好地演绎精彩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