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是中考、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中考一般占6分,高考一般占11分。诗言志,理解与把握诗歌情感是古诗鉴赏的关键,考生较难掌握,失分较多。如果我们从解答古代诗歌情感题的六抓手出发,这个难题就基本上可以解决。
一、从诗歌题材入手。按照诗歌类别的原则去思考诗歌的主题,当不失为一条终南捷径。古代诗歌从题材上看,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即景抒怀诗、边塞征战诗、羁旅行役诗、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思妇闺怨诗、赠友送别诗等等。例如,杜牧的《赤壁》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都是咏史怀古诗,都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表现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李白的《赠汪伦》都是赠友送别诗,都抒发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二、从用典入手。典故在诗歌中往往承载着诗人情感,因此,阅读含有典故的诗歌时,我们如果理解了典故的含义,诗歌的主题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例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了“遣冯唐”的典故,作者以魏尚自喻,委婉含蓄表达希望得到朝廷重用;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燕然未勒归无计”和王维的《使至塞上》中“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都引用汉将窦宪“燕然勒功”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感情。诗歌常见的典故及蕴含感情还有:“烂柯”喻离家年久,“折柳”表惜别,“连理枝”比喻夫妻恩爱,“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情雅致,“击楫中流”表达报效祖国、收复失地决心等等。
三、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我们要调动平日积累的有关作者生平经历,同时要注意诗前的小序和注释中有关作者的介绍。生活在特定历史时期、有特殊经历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一般会抒写特定的情感:或忧国忧民,或亡国之痛,或身世之悲,或杀敌报国之志,或壮志难酬之忿。例如,南宋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南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作者都处在南宋特定的历史时期,都表达了对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和忧国之痛。
四、从题目入手。题目是诗歌的眼睛,我们仔细研读题目中有用的信息,自会产生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的题目“思”字告诉考生诗歌表达了思乡之情;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题目则可以看出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李白的《渡荆门山送别》的题目则提供了“思乡”的信息。
五、从景物形象入手。古人论诗“凡景语,皆情语”,景物形象往往会衬托诗人情感,抓住景物形象是快速解读诗歌情感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小桥流水人家”则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诗歌常见的景物和寄托的情感还有:“飞鸟”寄托自由、孤凄无伴、漂泊无依的情感,“柳”“芳草”“长亭”“南浦”寄托离别的情感,“燕子”寄托时事变迁的情感,“红豆”“连理枝”“比翼鸟”寄托爱情,“水”寄托阻隔、愁情,“船”寄托漂流、自由的情感,“小楼”寄托思念、闲适的情感,“鹧鸪”寄托离愁别绪,“猿啼”“羌笛”“梧桐”寄托悲伤凄凉的情感等等。
六、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只要抓住能体现诗言志的句子,认真品读,诗歌的主旨就能了然于胸。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心情;杜甫的《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掌握解答古代诗歌情感题的六抓手,当是鉴赏诗歌情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