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成为大师的原因评述

发表时间:2020/4/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第1期   作者:鲍燕红
[导读]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和坚定的民族战士
        摘要: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和坚定的民族战士。陶行知先生成为一代教育大师,有着多重的原因。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为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至今都富有启示;而他关于儿童创造力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当前教育存在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质的弊端,又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热爱人民,热爱儿童,为劳苦大众的教育殚精竭虑,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关键词: 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生活教育理论
一.“为了苦孩,甘为骆驼。”
        陶行知先生为了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他刻苦学习,在191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赴美留学。后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之聘回国。三代同堂,尽享天伦之乐。就是这样一个事业有成、家庭和美的大教授,因为发现中国有两亿以上的文盲,有七千万的儿童没有受到教育,他毅然决然地穿上布衣草鞋,来到了穷乡僻壤——晓庄,办起了晓庄学校。他不仅不收取校长的薪酬,反而还为学校进行募捐,甚至将母亲的寿礼作为盖新校舍的经费。他放弃了一次次升迁的机会,冯玉祥有意请他做河南省教育厅厅长,他也不为所动,一心想回到晓庄学校。即使后来晓庄学校被迫停办,他自己身在逃亡途中,但听说了晓庄学生办学困难,就两次寄去钱款,还写了热情洋溢的信鼓励办学者。
        陶先生是站在人民大众特别是劳苦大众的立场上来开办教育的。他提倡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虽然时光变迁,但陶先生的初心从未改变,那就是要让劳苦大众们能够受教育。他创办了晓庄学校,从穷苦乡村入手,寻找中国教育的出路;成立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 《大师》解说词.陶行知]],提倡普及教育。后又创办了育才学校,收容战争中的难童,培养了许多特殊才能的幼苗。这一所所的学校,都是陶先生不忘初心,一心寻求劳苦大众的教育的最好证明。
二.“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陶先生具有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早在五四时期,陶行知就猛烈地抨击“沿袭陈法”的传统教育和“仪型他国”的洋化教育,主张以新教育取代旧教育,并明确提出“去旧之方”、“革而新之”的根本办法是试验。他断言:“非试验的教育方法,不足以达救国之目的也”。他也指出:“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这是”第一流的人物”,他们“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的精神”。[[[] 《陶行知全集》第1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页。]]
        他不仅提倡这种试验教育,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身体力行,将这种试验教育运用到了实践中去。1927年3月,他在南京创办了晓庄学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生活教育理论。正如他自己所说,生活教育“是在晓庄一面试验一面建设起来的”。[[[] 《陶行知全集》第2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51页。]]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独特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他想考开办教育,根本无法可依,无迹可寻,唯有通过试验实践才能找到出路。他创办晓庄学校,发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多轨学制”,为中国的乡村教育找到了崭新的模式。
三.“小孩子也有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尊重儿童身上蕴藏着的创造精神。

当陶行知先生在南京晓庄创办的学校停办以后,晓庄原有的教师和师范生不能回晓庄任职,而私塾先生又被孩子们拒绝,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孩子们自己组织起来,推选同学做校长、教员,自己教、自己学、自己办,还自称“自动学校”。陶行知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赋诗祝贺:“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 《陶行知文集》第417页。]]小朋友们给他回信,他们认为这首诗有一个字要改,还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例如:大孩子教小孩,难道小孩不能教大孩吗?大孩能自动,小孩就不能自动吗?而且大孩教小孩有什么奇怪呢?陶行知看到这封回信,非常高兴,觉得孩子们的意见很有道理,便马上把诗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他由此而认识到“黄泥腿的农村小孩改留学生的诗,又是破天荒的证明,证明小孩有创造力”。[[[] 《陶行知文集》第750页。]]
        在如何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实施有效的创造力教育问题上,陶行知先生看到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采用的是一套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模式,教师只注重书本知识,学生以记忆、背诵为主,管理方式僵化,体罚现象仍普遍存在,儿童的身心受到重重的束缚,其主动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被扼杀。要改变这种局面,最为重要的是解放儿童。为此,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的建议,以期儿童解放他们的创造力。
四.“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通过对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理论的吸取和改造,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反映了他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的努力。他认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把社会生活引入生活,是在鸟笼里人造一个树林,生活已失其真。他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必须是适应于中国国民全部生活之需要的,即提倡一种把鸟儿从鸟笼放回树林的教育。所以他的生活理论的提出,不仅考虑了一般传统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状况,尤其是考虑到了中国学校教育的十分不普及和民众极其缺乏教育的现实。
        陶行知先生成为一代教育大师,有着多重的原因。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为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也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至今都富有启示,值得我们珍惜和研究;而他关于发现和认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当前教育存在的“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倾向的最大弊端就在于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质,又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最让我敬佩的原因在于,他热爱人民,热爱儿童,为劳苦大众的教育殚精竭虑,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参考文献
        [1]金林祥,李庚靖.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01):77-81.
        [2]廖义军.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思想浅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6(11):60-61.
        [3]王凤玉.陶行知儿童创造力教育思想[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9(01):61-62.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5]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 ,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会 .陶行知文集 [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