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存在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和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通过构筑生命观念,提升理性思维能力,训练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意识,能够有效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核心素养
1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1.1生命观念:对生命的认知与尊重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主要围绕“细胞”展开教学,从“走进细胞”到“细胞的生命历程”,都体现了细胞在生物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体现了人类个体生命的本质。[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和珍贵,感悟到了生命活动的博大精深,由此产生对自然生物与生命活动的理解与尊重、关爱与珍视。
1.2自然观念: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
通过对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的学习,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了生物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和重要性,也认识到了生物系统的存亡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同时,达尔文进化论告诉我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保护人类所处的环境,才能维持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才能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
1.3科学观念:对科学的探索与发现
无论是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还是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甚至DNA的分子结构,这些带有生命行为的活动背后都有一套完整的科学发展体系,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今前沿的生物科学技术,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感悟科学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1.4社会观念:对社会的了解与担当
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上,也能对社会生活中的饮食健康、环境保护、遗传发展等各方面有所了解,将环保理念、食品安全、疾病预防等基本知识传递给家人,通过参与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使生物学知识得到广泛传播,学会对社会负责,在社会生活中尽己之力,有所担当。
2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
首先,高中生物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副课,所占比例较小,课时严重不足,但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又较多,为了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生物学知识来应对高考,很多中学会通过压缩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方式来增加理论课的课时,大大减少了学生接触生物学实验的机会,将高中生物这一理科课程转变成了文科课程,导致学生普遍缺乏生物学思维能力,对生物学的理论基础认识不清。其次,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大部分中学多年来一直采用陈旧的实验教学方式,即教师先讲解实验原理,然后演示完整实验操作过程,最后让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操作完成实验,进而保证实验教学主要目标的达成,但这种实验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思维与行为,无法体现生物学实验的探究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最后,受课时和教育资金的影响,很多复杂、耗材昂贵的探究性实验不得不转变成演示性实验,使学生失去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且学生都是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个学生只能操作实验的某一步骤,甚至有的学生处于主观或客观原因根本没有参与实验操作,导致学生普遍欠缺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2]。
3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
3.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高中生物学科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学生完整的学科知识系统。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情况,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在对生物现象观察、分析推理、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分析总结的过程中对生物实验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在实验中主动获取生物科学的知识,将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探究,进而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教师可以将实验教学的阵地扩大,从学生生活入手,带领学生到校园、社区、野外去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活动。
3.2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生物学实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废气、废液和废料,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故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渗透环保教育,精心挑选实验材料和试剂,精确计算用量,减少实验污染;科学处理实验废物,甚至变废为宝,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实验的教学中选择苹果和白萝卜等无污染材料;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的教学中,用无水乙醇代替污染环境的丙酮来溶解色素;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教学中,精确计算实验所需二苯胺的量,避免剩余过多污染环境的二苯胺;在“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教学中,收集酸液用于洗涤实验仪器。
3.3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生物核心概念的学习理解应是相辅相成的。生物学科是由很多生物概念组合而成,在学生学习诸多概念的同时,能够逐渐构成对生命的认识,进而让学生建构起结构与功能、进化与适应、稳态与平衡、物质与能量等等生命观念,能够用所学知识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结构与功能、进化与适应、稳态与平衡、物质与能量等知识概念其实就囊括了生物学科的基本知识。学生生命观念的形成是以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知识为前提条件。在具体的生物学科知识学习中,运用生物学科知识认识这些生命观念,并用这些观念去阐释生命规律与生命现象。比如在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一章,就体现结构与功能观。绿色植物的细胞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人和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生物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越多,其功能就越复杂等。在学习有关知识的过程中,将结构决定功能、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渗透其中,使学生内心逐步形成生命观念,能够运用这些观念去解释生命现象。
3.4发展理性思维
生物科学史不仅呈现丰富的科技成果,而且蕴藏着科学家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历程,展示了他们认识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发挥科学史的作用,融入生活哲理,启迪学生的自我认知,远胜于空泛的说教,对于培养学生质疑求实的科学态度,发展理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利用中国科学家成功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历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失败在所难免,需要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3]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其中,施莱登和施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细胞从老细胞中产生”,加上魏尔肖的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提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至今未被推翻。以此学说建立的曲折过程,启发学生要有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促胰液素的发现,囿于定论的沃泰默丧失了用客观事实做出正确结论的机会,错过了近在咫尺的真理,而另辟蹊径的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质疑,在进一步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发现了促胰液素。引发学生反思:尊重事实,以严谨务实的态度,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理解事物,客观做出实验结论。通过科学史的学习,使科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核心素养体系变成高中生物教学改革的关键课题。教师研究生物学知识要在生物实验的前提之下,将理论和实践进行融合。教师要调动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并通过实验提升学生思考、推理、判断等各项能力。教师通过创新实验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兴趣,提高其探究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实现其综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靓.浅谈高中生物教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49):181.
[2]龙家超.例谈高中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生物教学,2017(04):40.
[3]靳立斌.浅谈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6(38):179+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