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并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方法与学习思维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还存在相应的问题,尤其是课本教材中插图功能对辅助教学的效率提升不够明显,大部分插图都存在与文章内容不符合、图片内容同质化严重等情况,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结合课本教材与插图内容进行调整与安排。本文以初中语文人教版课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插图功能以及相应的应用对策,旨在为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初中语文;插图;教学
前言:初中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中,会结合插图的内容进一步了解课本教材的核心思想,尤其对于起初接触文言文的初中生而言,插图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课本教学情境的构建,也是课本内容的另类体现手段,学生通过对插图的解读,能够将生涩难懂的文章进行简化,有效降低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并且能够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插图类型及分布特点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大致可以分为七个类别,分别从插图位置、抽象程度、功能特点、组织形式、完整程度、内容与篇幅几个角度进行分类。从具体的角度而言,初中语文人教版教科书中具体包括装饰性插图、人物肖像图、实物图、场景描绘图几个基本类别。插图数量在初中不同年级段的课本中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七年级课本中主要是场景描绘图,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场景描绘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八年级的课本中实物图居多,由于实物图具有较高的真实性特点,能够帮助学生客观对事物形象进行合理把握,帮助学生实现抽象思维向具象思维的发展;九年级的课本插图内容主要以的人物肖像图与装饰性插图为主,由于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基本的语文素养,插图的形式更多是起到辅助作用,整体数量相对也较少,在特定的结构版块中设计也经过了考量,与主题契合性相对不高,给了学生更多自主思考与锻炼发散思维的空间。
一、初中语文教科书插图存在的问题
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第一,教材上,尤其是人教版的语文课本,配置的插图与文章的比例并不高,并且课文与内容之间的联系性不强;第二,甚至在低年级的教材中,插图是课本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三,学生普遍认为这些插图可以让他们对教材的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对所学的知识点更加清楚明白。同时,在初中语文课本插图中存在由于插图的不成熟等问题,使得人教版的教材及其他版的教材在插图方面表现的寓意存在较大差距,比如插图的质量、数量、排版以及编辑等方面。针对初中教材中的插图的问题,主要存在具体以下集体方面。
1.插图的绘制缺少合理性
对教材进行添加插图时,人们最初的想法是通过插图来增加教育的意义,这种情况下,插图往往偏于刻板、呆滞,毫无活力,也就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而会使得学生产生排斥的想法与心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首先关心的应该是插图的有趣性、幽默性,如果插图缺乏这些元素,那么也就无法达到人们最初的设想了。因此,插图应该更具有童趣、幽默,而这才是符合当代初中生的思想与心态的。对教材进行插图的设计时,人们可以选择当前较流行的卡通人物。对阶段不同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得接受能力的差异,插图的设计及选择也应该有所区别。插图需要满足外在结构观的合理设计,插图需要与课文内容存在一定的衔接性,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按照课文的内容进行插图的设计,而需要通过插图建立一种促进学生思考的外在结构观,从而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发散能力。如《化石吟》的练习后附上三张化石照片,《月亮上的足迹》也在练习后面安排了一张“月球表面”的照片,而插图的位置并没有在课本的主要内容的页面,而在安排放在课后练习的下一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插图无法起到与课本内容相联系的基本意义。
此外,在大部分插图中不具有显著的文字标识,导致在实际使用课本的情况下会出现误读的情况。在人教版初中课本中,有些插图有切合实际的标题,但是部分插图却没有注解以及相关标题内容。考虑到课本内容与插图的相关性,学生在看到抽象化较强或者指意不明确的插图时,往往无法了解插图的用意,尤其是对于一些小说类肖像插图而言,插图中的肖像在没有明显标识与注释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将作者肖像图误认为是小说中主角的肖像图。
2.插图不符合文本内容
在不少的教材中,往往插图表达的意思与文本想表示的内涵是完全没有联系的,甚至是相对的。在这种情况下,会带来很多的问题:一是,这直接导致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不畅,甚至阻塞学生与教师间的联系;二是,学生无法根据插图来读懂文章内涵,也无法根据文章内涵来体会插图的有趣性、形象性,而教师也无法根据插图来进行文章的解读。这也就要求设计插图的工作人员应该先进行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再设计插图时阐述文章内容。但偏偏教材中很多的插图都没有达到这个要求,都存在这个问题。部分插图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过于牵强,虽然从特定角度而言存在引导学生思维的作用,但是在没有显著联系的情况下,反而会起到负面的效果。如九年级上册《词五首》中《武陵春》词中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插图却是女主人在窗前看着许多盛开的花;还有,词的格调是“愁”,插图却不能反映这一主题,致使图文不符;《登飞来峰》诗中道“只缘身在最高层”,但是插图中的主人公却在山下。
这种插图与课本内容不符合的情况往往会误导学生的思维,初中阶段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处于提升阶段,对于诗词蕴含的意境不具有较高的认知,插图的展示正是起到辅助学生理解诗词的作用,而如果文本含义与插图内容严重不符,“登高”却不在山上,观花所产生的愁意却成为了欣喜,导致学生曲解诗词的意境,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3.插图不符合课文意境
好的插图往往能够清晰地表达文章给学生带来的启发与感想。但目前很多教材的插图都不具备这样的功能。也就是说,学生根据插图得到的文本语境不全,甚至根本无法根据插图来获得文章的启示。另外,插图对于古诗词的理解记忆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的颈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是写景极为传神的名句。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江面宽阔。高悬着帆的船,顺风行驶于江面。文中的插图直观地显示了风吹、水涨、帆船行的壮景。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能够加速背诵,增强记忆效果。智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如果教师善于运用插图讲解,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改进初中语文教科书插图的建议
为了学生能够通过插图获得更深层含义,为了学生能够通过插图获得全面的知识,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插图,为了能够更加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上述插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教科书插图的绘制应以初中生的特点为出发点
首先,作为一个优秀的插图设计者应该明确插图的主体是初中生。1.初中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语文素养,理解能力与自主思考能力均有所提升,而初中语文旨在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的思考,在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要保证插图的内容能够适合学生的理解,2.在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了解文章大意的语文水平,但是对于作者创作心境与文章内容的联系能力上还存在明显不足,因此,教材中的插图应该具备这两个特点:一是,易于学生理解,即学生看到插图后,能够明明白白地获得插图所表达的意义;二是,3.易于阅读,即学生可以没有任何问题地阅读插图。插图的内容忌过于深奥,而不够清晰明了的插图内容,往往会导致不同学生对插图内容产生不同的认知。此外,如果插图内容不够简洁易懂,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会被插图内容所吸引,将整节课的精力都放在解析插图的含以上,对于课堂效果而言,不仅难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反而影响了课堂实际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插图实际内容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需要先在课堂开始之前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去自主思考,在思考问题中获得启发,而在提出问题的阶段,教师一般会让学生合理借鉴插图含义进行独立思考。插图需要具有辅导学生思考文章含义的启发作用,在插图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加强插图的开发设计,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合理构建插图,插图设计需要符合易懂、比例协调、位置准确、具有启发性等原则。
最后,往往含夸张手法、含幽默性、色彩鲜艳、卡通等元素的插图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插图上添加幽默性时,学生会更乐于去琢磨、去观察插图的意义,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帮助学生乐于学习、习惯于学习。在选择色彩时,可以选择鲜艳的颜色,比如亮色系列。并且对于颜色的搭配上也需得是能够产生强烈对比。这可以学生一种欢快的氛围,与轻松的心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渐渐地对色彩和幽默性更为喜爱,因此,在不同阶段的教材中,侧重的元素应该与时俱进。
2.教科书插图的表现手法应符合课文类型
在往常的语文教科书中,国画、水彩画、照片以及油画等一些其他的表现形式都是常见的插图。设计人员需要根据教材中本文的主题、内容进行表现形式的选择。比如教材中课文的主题是散文和诗歌时,为了能够表达出优美的意境、为了能够增加浪漫的氛围,在一般情况下,设计师选择的表达形式是国画和油画。另外教材中的插图与图解题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图解题的要求仅仅是学生能够从图中获得基本的内容,仅需表达图中含有的元素,比如有哪些图形。而插图却不仅仅限于这些基本能力,它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其获得更深层次的意义。因此,设计插图时,需要设计师能够对文本有深层次的理解,并能够以插画的形式表达相同的含义。
结语:在一般情况下,插图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清楚地将图片与内容相结合、能够对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在绘制插图时,很难进行较大地创新。也就是说,在选择实物图像和照片的基础上,对绘制的插图进行添加元素,比如使插图内容更具有宗教色彩,或使插图塑造更为夸张、典型的人物。
参考文献:
[1]杨琪琪.人教版初中英语教科书插图研究与启示[J].教学研究,2017,40(02):121-124.
[2]钟雪莲,肖霁.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插图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37(04):96-99.
[3]王金华.教科书的城市偏向分析——以人教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科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1(08):11-13.
[4]臧嵘.加速历史教学改革步伐把青少年培养成爱国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九年义务教育《中国历史》新课本(人教版)试教总结[J].历史教学,1991(08):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