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派诗歌中都市意象的审美特征

发表时间:2020/4/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3期   作者:孔谢清
[导读] 诗歌意象的都市化是中国现代派诗歌区别于传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摘要 诗歌意象的都市化是中国现代派诗歌区别于传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诗歌的都市化意象,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诗歌审美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无论在审美视角、艺术形式还是诗歌情绪上,现代派都市诗歌都体现出现代化的审美特征。工商业化和生活化的都市意象都被诗人融入到诗歌当中,诗歌的审美形式上也体现出陌生化、跳跃性的特点,最重要是的现代派诗人们用他们细腻的心感受着时代的变化。在都市中,他们体会到了苦闷、忧愁,感受到了都市中人的异化,也开始向往阔别已久的家乡自然风光。
        关键词:现代派诗歌;都市意象;审美特征
        绪论
        现代派诗歌是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受到后期新月派与20年代末象征诗派共同影响的一个新诗流派。“现代派”得名于《现代》杂志。从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开始,现代化的都市意象已经大量出现在诗歌当中。到了40年代,诗歌的都市意象彻底告别传统诗歌中的乡土与山水意象。现代派诗歌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中,也体现出了它特有的审美特征。
        1都市化的审美视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表现的主要对象是乡土风情和自然山水,主要抒发的是淡泊宁静和悠闲自得的情怀。
        1.1工商业化的都市
        1.1.1工业带来的机械审美
        机械化是现代工业生产的一大特征。30年代,“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所发见而留给我们的美——那是大都会和机械的美”,“新的机械文明,新的都市,新的享乐,新的受苦,都明摆在我们眼前,而这些新东西的共同特点便是在强烈的刺激我们的感觉”。可见,生活给予诗人们的感情完全不同于他们上一代诗人。在工业化生活中,诗人不仅感受着新鲜事物带来的美感,也体验到了机械化造成的人之异化。
        1.1.2商业化审美
        现代化都市文明中的商业同时也在诱惑着都市中的人们。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的百货商场,路边画着各式各样五彩图画的广告,充斥着妩媚身影的各大舞场等都在有意无意地吸引着生活在都市中的每一个人。南星的“商店之行列永远是年青的,时时闪耀着孩子的眼睛,向每一个过路人作态,若有意,若无意”(《城中》)。诗人将商店中琳琅满目的商品比作孩子的眼睛,时时刻刻都在在诱惑着众人。
        1.2生活化的都市审美
        1.2.1都市中的各色人物
        都市中有追赶潮流的年轻人,有失业者、有舞女……,无论他们身份如何,都是都市意象的组成部分。琐碎的都市生活给他们带来了内心的繁杂,但也正是底层人的生活状态才体现出都市社会最真实的状态。
        1.2.2都市中的异国情调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除了英美法租界之外,还陆续形成了日本人聚居区、犹太人聚居区和俄国人聚居区。海派文人张若谷曾说:“我们凡是住在位居世界第六大都会的上海,就可以自由享受到一切异国情调的生活。我不敢把龙华塔比巴黎铁塔,也不敢说苏州河是中国的威尼斯水道,但是,马赛港埠式的黄埔滩,纽约第五街式的北四川路,还有哪夏天黄昏时候的霞飞路,处处含有南欧的风味,静安寺路与愚园路旁的住宅,形形式式的建筑,好像瑞士的别墅野宫,宗教氛气浓郁的徐家汇镇,使人幻想到西班牙的村落,吴淞口的海水如果变了颜色,那不就活像衣袖(爱琴)海吗?”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都带到了上海,让上海成为了世界文化的大熔炉。
        2现代化的审美形式
        现代派都市诗不仅有自己的诗学主题,也有能适应这种诗学主题的审美形式。现代派都市诗人们在政治倾向、艺术个性甚至观察都市的视角都有所不同,但是诗人们在审美形式上的探索却趋向现代化,使得现代派都市诗歌风格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这种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意象创造的陌生化,另一方面是诗歌结构的跳跃性。


        2.1意象创造的陌生化
        受到英美新意象派诗歌艺术的影响,现代派都市诗人们开始认识到,都市诗应该创造与传统诗歌完全不同的诗歌意象。不同的空间体验能让人创造出不同的诗歌意象。传统的古典诗人多生活在田园式的大自然空间中,大自然空旷、静谧,给人以和谐、宁静的天人合一般的心境。所以,古典诗词中也多悠然见南山式的空灵诗境,意象也就以自然山水为主。然而现代都市中没有田园的安详,只有生活的紧张感和压迫感。
        2.2结构的跳跃性
        在现代都市快速的生活速度的影响下,现代派都市诗歌在结构上也出现了跳跃性的特点,达到诗歌现代化的效果。正如,罗门在《都市诗的创作世界及其意涵之探索》中说的:“现代都市文明高速发展,带来尖锐与急剧的变化,导致一切进入紧张冲刺与具压迫感的行动化存在空间,使诗人不断逼近前卫性与创新性,进行突破,是必然的”。
        3现代情绪的表达
        施蛰存说现代派诗人要表达的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现代情绪”表现在诗歌中就是抑郁、彷徨、苦闷、伤感的情绪。这一时期的诗人在都市生活的影响下,已经失去了传统诗人内心的静谧安宁,只留下了忧郁、寂寞、伤感。可以说表现现代情绪是现代派诗人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
        3.1悲观的“时代病”
        30年代现代派诗歌在情感色彩上有着虚无的特点。黑暗的社会现实与颓靡的生活氛围共同影响着青年知识分子。现代派诗人们作为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生活在当时的如上海这类大城市,感受着都市虚幻的浮华。这让诗人的内心交织着冷漠与热情、茫然与清醒的矛盾,也让他们在都市中孤独地探寻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国处在社会动荡、内忧外患的混乱情况之下。知识分子在经过了五四时期的激情和对梦想的追逐后,却陷入了理想破灭的漩涡中。面对混乱与黑暗的现状,知识分子普遍感到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充斥着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豪华的电影院、灯红酒绿的舞场、气氛暧昧的咖啡馆和霓虹闪烁的都市大街,这一切现代化的物质空间和消费性的娱乐生活在都市中营造出浓厚的颓废氛围和社会心理。
        3.2异化的丑恶与都市的乡愁
        3.2.1异化的丑恶
        在都市物质文明的冲击下,农业文明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渐渐丧失,取代它的则是人情的冷漠和人性的异化。30年代的现代派诗人大多出生在农村和小城镇,他们只是都市的外来者。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但来到大都市之后,他们发现自己与现代都市文化无法完全融合。都市文化的世俗化,都市价值取向的物质化、享乐性与他们的理想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也让诗人们成为了生存在都市与乡土、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边缘人,成为了都市的流浪者。现代派诗人中有大部分对都市生活都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抒发都市生活的人情淡漠、腐朽堕落。
        3.2.2都市的乡愁
        出于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失望和无奈,现代派诗人选择了远离喧嚣的城市,并希望把田园自然作为精神慰藉的场所。正如顾彬在《中国文人的自然观》中说:“每当我们对文明生活的复杂性感到厌倦的时候,就会向往一种更‘接近自然’或更‘纯朴’的生活方式”。对都市文明的反感会让诗人不自觉地回想过去田园牧歌,同时现代派诗人多是来自乡镇和农村的书香门第或世家望族,他们也有条件和心境“回归”自然。
        结论
        都市生活给了现代派诗人新的审美视角,也给了诗人们现代化的创作方式,但最重要是的现代派诗人们用他们细腻的心感受着时代的变化。在光怪陆离的都市中,诗人们有过迷失,有过彷徨,却始终没有忘记反思自己,反思社会。
        参考文献:
        [1]卡林内斯库著.顾爱彬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2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