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的结束语

发表时间:2020/4/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3期   作者:冷翠红1 闫红梅2
[导读]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归纳、引导、活动、设置悬念和情感升华等方式巧妙设计结束语
        【摘要】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归纳、引导、活动、设置悬念和情感升华等方式巧妙设计结束语,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和体验,及时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从而发展个性思维。
        【关键词】概括总结 钩玄提要 设疑创新 迁移拓展 激励倡导 情感熏陶
        成功的课堂教学结束语,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起到系统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拓宽延伸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牢固的掌握内容,获得美的熏陶。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大体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概括总结,钩玄提要
        这是旨在巩固课堂知识的一种收束方法。在阅读教学的结束环节,引导学生将本课所学的知识概括、归纳,使之系统化,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具体方法有:
        总结概括式 它是对阅读内容、文章特色等进行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归纳,是对知识进行梳理使之形成知识体系。学生随个性化阅读过程的一步步推进,所掌握的知识呈散面状和渐受式,教师对课堂知识总结概括、钩玄提要,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教学完《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设计结束语:“本文是一篇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作者从无书之难、无师之难、旅途之难、生活之难四个方面,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真是一篇不同于一般序言的赠序,值得我们学习。”这样的结束语,既有对课文内容结构的总结,又有对课文赠序特色的归纳,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练习巩固式 这种方式主要在教学结束时,抓住一堂课或一篇文章的重、难点,设计一些精巧的问题,或朗读背诵,或回讲复述,或完成应用练习,以此强化和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如在文言文学习结束时,就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现象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进行梳理总结、以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再如诗词鉴赏结束时,利用微课回讲复述诗词鉴赏的方法,可引导学生开展诗词背诵比赛,也可引导他们创设意境用诗词联句,都能很好的实现知识的巩固掌握。
        二、设疑创新,迁移拓展
        这是旨在培养语文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结束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的结束环节,我们可运用设疑法,进一步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巧妙设疑法 结束语巧妙设疑,主要在于设置悬念,诱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空间,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那树》一课结束时,我这样对学生说:那树就这样倒在绝情寡义的深渊中,死在人们贪得无厌的追逐中。它没有完成上帝“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的使命。作者心痛无比,悲愤不已。痛定思痛之余,作者依然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有情有义的天窗。这不,一场葬礼拉开帷幕。蚂蚁们参加绿树的葬礼。想象一下,再葬礼现场,依依不舍的蚂蚁会和大树倾诉了什么?大树又会怎么回答?”这个开阔思维的话题需要他们用心感悟。
        这样的结束语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其心里引起悬念,形成“我要学”的求知欲望,也为课后作业的想象写作做好了铺垫。
        思维创新式 阅读教学要激发学生改变思维常规,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阅读理解,而结束语的设计同样要注意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如,在学习《扁鹊见蔡桓公》一课结束时,我这样设计:“当蔡桓公病入骨髓时,大部分学生对扁鹊的预见性感到佩服,并对他机警的逃到秦国一事大加赞扬,可是有的学生却对此表示质疑:扁鹊是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他怎么能在病人最需要他的时候溜之大吉呢?即使无法根治,也应该在病人最痛苦的时候想办法为其减轻痛苦才是。”如此一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与文本对话、交流,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个性的色彩,培养求异思维的意识,这正是阅读的魅力和亮点。
        拓展延伸式 阅读教学,除了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注重情感体验,发表个性见解外,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所以,教师宜在课堂教学临近结束时,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文章、书刊等,扩大学生阅读面。如教学《我的母亲》,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娘,我的疯子娘》,教学《背影》就推荐龙应台的《目送》,学习完《心田上的百合花》就推荐学生阅读《玄想》等。也可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性强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如社会调查、名人访谈等,如《向沙漠进军》一文时结束,可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方法,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这样由课文拓展开来,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的实质,更能让学生入心入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们的阅读教学也由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生活。
        三、激励倡导,情感熏陶
        这是旨在进行情感教育的一种结束法。语文教材中很多意味隽永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情感直击读者心扉。在‘阅读教学的结束环节运用激励倡导情感熏陶的方法,引导学生沉潜心灵,把握作者的内心,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情感熏陶式 教材中不乏文情并茂的文章,阅读这样的文章对师生都是美的享受,情的熏陶。为了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体会课文的构思美、形象美和语言美,可在结束教学前创设特定的情境,进一步渲染气氛,感染学生,使其充分领悟作品的情感。
        如教学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结束时,我趁学生还沉浸在四个篇章的精巧结构中,沉浸在对祖国大陆的深深思念中,抛出了冰心的《纸船》:“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的无端入梦,这是你挚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这一巧妙联结收束,在原有气氛上再起波澜,拨响学生的情感之弦,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霎时,一种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与眷恋洋溢于学生胸中。
        鼓励倡导式 德国第斯多惠强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材中大多数文章都极有利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应深入挖掘文本中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用以鞭策鼓励他们,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结束时,教师展示近12年来,中国人让全世界为之动容震撼的人物及画面后,激情诉说:历史用深刻的手,写下一串串中华民族的奇迹,自信与自豪同时树起中华儿女铁骨铮铮的丰碑。数百年来,中国人用豪爽和刚毅创造了一个民族神话。然而,今天,这个神话必将续写!因为,祖国有你,有他,有像大家一样朝气蓬勃的少年郎。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同学们,你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中华民族永不倒下的脊梁!让我们共同努力,用青春和智慧书写祖国未来更壮美的诗篇!这样的收束,怎能不让学生的自信流淌于心中,融汇于血,深入骨髓呢?
        富有特色的结束语有许许多多,我们在课堂上可灵活运用多种方式,但不管选用何种方式,都必须依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并且要注意语言的简约生动,通俗易懂,从而促进文本与学生情感的碰撞,尽而去发现、感受生命与生活之美,最终获得人生的启迪,实现生命的重塑。相信这样收束,课堂定会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新课标解读
        2、《初中语文教学法案例专题研究》(蔡少军主编浙江大学出版)
        3、《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李秋菊、关文信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