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一个恰当而又良好的导入能够引入入胜,起到良好的教学作用。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设计精美的导入,以此不断发挥高中生物教学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导入;学生实际;直观情境;新旧知识
导入是生物教学最开始的环节,它可以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更为直观的印象,并让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学习状态,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掌握生物新知识的效率。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设计别具一格的导入,以此可以扣住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始终能够兴趣盎然地进行生物新知识的学习,从而不断提高高中生物教学实效性。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感悟,对高中生物课堂导入的技巧谈几点个人建议。
一、借助学生实际进行新课引入
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生物教材当中收录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实际进行新课的引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知识的实用性,还可以提高学生探索教材当中的生物新知识的主动性。
例如,以《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为例,一上课,我没有直接为学生讲述教材当中的内容,而是先为学生引入了夏季晚上萤火虫发光的场景,并结合上述场景,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萤火虫发光有什么生物学意义呢?2、萤火虫发光的过程当中有能量的转换吗?然后,我让学生相互之间对我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问题:萤火虫发光的能量从何而来呢?最后,我结合本节课将要讲述的内容,对学生说道:想必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萤火虫发光的真相,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设置一个对比试验,共同来探究一下萤火虫发光的真相吧。这样,教师通过借助学生的实际进行新课的引入,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生物知识的实用性,还提高了学生探索教材当中的生物新知识的主动性。
二、创设直观情境进行新课引入
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就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降低学生掌握教材当中的生物新知识的难度。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教师要重视借助直观情境进行新课的引入,这样,不仅可以增加生物教学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提高学生获得教材当中的生物新知识的能力。
例如,以《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为例,一上课,我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我国育种方面取得成就的育种专家的图片,并为学生介绍了他们的事迹和成就。然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古人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育种的呢?他们进行育种的方式有什么局限性呢?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与成熟,育种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有什么新的育种方法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共同找寻一下上述问题的答案吧。这样,教师通过借助直观情境进行新课的引入,不仅增加了生物教学课堂的趣味性,还提高了学生获得教材当中的生物新知识的能力。
三、联系新旧知识进行新课引入
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先带领学生复习与课堂当中将要讲述的内容有关的旧知识,并以此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新的矛盾冲突,可以比较容易地为学生引出教材当中的生物新知识。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教师可以联系新旧知识进行新课的引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教材当中的生物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再认识和再消化。
例如,以《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为例,一上课,我先结合学生之前学过的内容,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你能画出细胞结构简图吗?细胞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呢?并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了回答。然后,我结合学生的回答,向学生提问道:我们知道工厂一般都有若干个车间和部门组成,例如,有进行原料采购的部门,生产产品的车间,对产品进行检验的部门,对产品进行销售的部门,为产品生产提供设计图的部门,以及负责动力供应的部门等等,那么,一件优质的产品是如何通过各个车间以及部门之间的配合生产出来的呢?在生物体的细胞内也存在类似的部门或者车间吗?请举例说明。之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对我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并结合学生的回答说道:同学们,你们说的非常棒,在细胞质中就有许多不停忙碌的“车间”,那么,这些不同的“车间”分别有什么结构和作用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共同探索一下本节课的相关内容吧。这样,教师通过联系新旧知识进行新课的引入,不仅使学生对教材当中的生物新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还使学生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了再认识和再消化。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教师在进行新课的引入之时,需要掌握导入的原则,并结合教材当中的内容,采用合适的导入方式,为学生引出教材当中的生物新知识,从而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知识的殿堂当中。
参考文献:
[1]林明星. 高中生物课堂导入浅析[J]. 祖国,2017(5):270-270
[2]张候铭.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中导入法探讨[J]. 新课程(中学),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