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学科的教学是高中阶段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内容,在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数学学科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信心。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变迁,新时代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不同的需求。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观念,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还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课堂;合理教学;微课视频;教学情境
就以往的数学教学情况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保守,显然已经不适合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新时代的学生对知识有很多想法,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思维下,数学教师严格控制着课堂,不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桎梏了学生的思想,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厌恶数学的消极心理。因此,在现代化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创新课堂,增加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合理教学,满足学生的需求
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都是将自己的制定好的教学计划讲解给学生进行授课,经过实际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并不喜欢这种教学方法,同时,现代化的学生对知识有了更多的想法,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需要作出改变。数学教师在开始教学之前要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合理且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才能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合理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就有学习过三视图的内容,但那些几何体都比较简单,那么大家可以画出复杂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吗?下面就让我们来试一试吧。”我给学生演示出不不同的几何体,开始学生还可以正确画出几何体的三视图,但是随着难度的增高,学生很难画出三视图。针对这种情况,我将准备好的实物小方块拿出来,拼成不同几何体的样子,让学生亲自观察,以此来完善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这样,通过在课堂中进行合理教学,借助实物辅助教学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有效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微课视频,进行直观的引导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观,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能教授给学生的知识有限,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可以应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以直观化的形式将知识呈现给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有效打破了传统数学课堂的局限性,使课堂变得更加开放,还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更多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利用微课视频进行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化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容易。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研究三角函数相关的知识,在开始学习之前请大家来观看视频了解一下吧。”讲完之后我给学生播放微课视频,视频中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讲解了正弦、余弦以及正切函数的相关内容,将教材中的知识直观化演示给学生,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对这部分内容有了简单的认知,方便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开展。这样,通过在课堂中利用微课视频对学生进行直观化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有了初步理解,为接下来的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利于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致
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大都比较抽象难懂,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足,以致于学习起来比较艰难,使得课堂变得枯燥无味。鉴于此,在现代化的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可以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代入感较强的情境中学习,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致。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教师在构建教学情境时要结合学生的喜好,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时,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致。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见到很多抽奖活动,其实中奖就是一件随机事件,而中奖的几率就是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讲完之后我利用信息技术模拟轮盘抽象活动,让学生指挥抽奖,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新颖的学习方式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致。这样,通过在课堂中构建教学情境,将学生代入情境中进行教学,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从而有效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之,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改变教学思维,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合理教学,借助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习,同时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致,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雯文.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课堂融合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3):30.
[2]贡保南杰.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思考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0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