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其自身数学学科素质的重要学习平台,需要教师借助其平台发挥自身引导学生高效学习的角色功能,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目的。然而课堂时间极其有限,如何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成为众多数学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从利用趣味情境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活用任务驱动高效教法,启发学生思维;结合实际生活问题教学,促进学生思考三个方面,对如何实现初中中数学课堂的高效教学进行浅显的讨论,希望对各位教师有所助益。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课堂;高效教学
教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角色,需要在正确理解新课堂提倡的教学理念基础上,认真分析学生的基本特征,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开展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同时,教师应不断学习高效教法,在教学经验累计的基础上不断实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以不断实现自身的高效课堂教学。
一、利用趣味情景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想要提高学习效率,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内驱力,而兴趣就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最大内驱力。学生对于新鲜事物会有自然的好奇心,但是对于枯燥的数学理论知识,会因为畏惧数学知识的惯性心理作用,让部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降低。因此,教师有义务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必要的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旧知识的组合或者情景的再现,提高学习兴趣,帮助教师实现高效教学。
例如,教师在教学“勾股定理”课程内容时,为了避免学生对新课知识产生不必要的畏惧情绪,同时产生对勾股定理证明的兴趣,高效进行课堂学习,运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吸引了学生。教师利用古希腊传说中的故事:“相传古希腊,一天来了一位天文学和数学的业余爱好者约翰·泰勒,观看了金字塔,他问与他同行的神殿司祭长这个金字塔的高度,但没有得到答案,而且得知通过目前的知识水平不可能测出金字塔的高度;泰勒很惊讶地说,可以很快测出来!于是在助手的帮助下,泰勒测得了金字塔的高度为 131 米”。学生对于故事中的约翰·泰勒和其助手,是怎样测得金字塔的高度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了勾股定理的判定定理。让学生产生兴趣,帮助教师实践了新课标推行的教学理念,不仅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件轻松的事,更助力教师实现了高效的课堂知识教学。
二、活用任务驱动高效教法,启发学生思维
众所周知,学生的自主高效学习是教师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而对于任务驱动高效教法的学习和运用,正是教师实现高效教学的有效方式。
但是对于任务的设置,教师应有所把握,任务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太难学生就会感觉到很难完成任务,学生便不会去认真思考和探索,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太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能完成,学生的思维便不容易被启发,学生更不愿意动脑去思考,要做到通过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自主思考,进行学习。
例如,教师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部分知识时,就通过题目设置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自主思考。教师为学生展示了圆范围内的一条直线,从圆心到圆外缓慢运动的题目,让学生描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变化的描述。教师出此题目前,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相关概念。教师利用此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进行思维的自我启发。难度合理的任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此外,还培养了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和分类转化的能力,从实质上帮助教师实现了高效课堂教学。
三、结合实际生活问题教学,促进学生思考
虽然初中数学知识不同于小学数学知识,但是很多学生的认知水平尚停留在“数学知识要实用”的水平上。即便如此,教师仍然在引导学生高效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尊重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结合实际生活问题进行教学,可以让绝大部分学生进行思考,实现高效的课堂学习。
例如,教师在教学“平移”相关知识时,结合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开展了教学活动。教师首先为学生展示了几年前国外一人的另类搬家方式:“平移房子”的信息。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平移的例子,展开了平移知识的教学:“房子平移后,还是房子吗?”“是”,“当然是。”学生答道。“那如果一条线段或者一个图形进行平移后,它会是什么呢?”学生通过类比思考,理解了“平移”的概念。然后,教师利用微课视频,通过动画的形式,将房子中的不同部位,抽象出平面图形,让学生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学生有了自主思考的成果,自然高效完成了题目。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促进了学生主动思考,助力教师实现了高效课堂教学。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师要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点。通过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学方法的活学活用,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实际生活中问题的再现,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学生的高效课堂学习,实现课堂上教师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利华.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基础教育论坛,2018(34):28-29.
[2]王艳芬.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8(3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