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高中数学的教学需要从教师主导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之间的自主探究和互助学习是未来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更能对学生未来综合素质形成和数学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要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和小组划分,促进学生之间更有效地展开互助学习,从而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和学习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数学;互助学习;教学手段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对学生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而高中数学是最能够考察学生能力的科目,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高考具有巨大的影响。现在高中数学教学旨在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可是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需要通过构建“互助学习型课堂”来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此解决传统教学积极性较差、质量不高的现实问题。
一、自主学习与互助学习相结合
在高中数学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上,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是相结合的。只有自主加互助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高中数学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授课,学生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自主学习,尽可能的理解和消化数学教师所讲的内容。对于自己理解不了的内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向数学教师提问,然后再去帮助学习一般的学生,让他们也能够最终全部消化老师所讲的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两方面密切结合起来,才可以使各个能力层次的学生能够对所讲的知识点有最大限度的理解认识。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输出合作互助的观念,比如教师“集合”的知识就是很好的观念传达载体,在教师讲完教材中的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和同学们开展“交集”小游戏,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让两位同学合作找出交集范围,并在游戏的过程中向学生传达合作互助的良好作用,让互助的观念在同学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此外,函数的学习更是高中数学的一大难点,为了更好地让互助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让同桌合作进行作业练习,同桌互判,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会发现对方的问题,进而反思自身,提高警醒,进而不断意识到互助学习的益处,这样一来,互助学习的氛围在真个数学课后练习中就得到了培养。
二、划定互助小组,有效开展合作
分组学习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教师选定学习积极性高、团队意识强的同学作为小组长,从而能带动整个小组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小组内还需要有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帮助学生解答难题和疑问。
此外,小组中也需要有一位原则性强的学生,这样可以维持小组的纪律,带动整个小组的秩序性和条理性。在教师精心的划定小组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小组之间开展数学活动,采用积分制原则,一月一次考核,对优秀的数学小组给予奖励,从而促进各个小组之间展开有序的竞争,带动小组成员之间不断合作互助。
例如,在教学“随机抽样”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在引入课程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小组的形式来开展,为了能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的知识,教师利用已经分好的小组,让每个小组中选择一个人上讲台来抽签,抽中特定序号的小组,将会得到教师的推荐去参加学校的数学比赛。在各个小组抽签完成之后,教师就导入本课程的知识,在知识导入完成之后,教师在学生掌握了基础性的概念之后,教师划定内容让小组内展开自主学习,并让各个小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上讲台分享。在这样的程序性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研究也会更加仔细和认真,探究性得到了良好的激发,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也相应的提高。
三、合理设计问题,促进互助探究
高中时代是每个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学生的思维形式已初具模型,但对未知事物依旧充满好奇心。此时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设计具有悬念的、可吸引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拓展思考模式,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引导学生紧跟教师计划,积极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设置具有吸引力的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聚焦在课堂上,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主动互动。通过开展互助式教学学习模式,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意识。
例如,在“空间几何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学习中,教师在学生之间的预习中需要布置好引导问题,以三棱柱为例,这个几何体的表面由那几个部分组成?和三棱锥有没有什么联系?怎么将一个三棱柱分割成三棱锥?学生在展开互助学习的时候,可以通过教师预留的引导问题,在层层递进中进行有序的思维,避免互助探究中得不到章法,遗失重点,从而保证学生间或者小组间互助学习和问题研究的高效进行。
总之,互助式学习已经是高中数学课题的未来发展趋势,教师要合理谋划小组,以团队的形式促进学生养成竞争意识和合作观念;同时,教师要重视问题设计,通过合理的问题引导促进学生探究意识的形成,最终让学生们在合作和互助中不断提升高中数学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国旭.探讨互助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6):137-138.
[2]杨磊.高中数学“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的构建[J].中国新通信,2017,19(0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