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数学的学习,内容上是中学教育的拓展延伸,也是为大学高等数学夯实部分技能基础,从思维的宽度与深度来说,都是一个漫长的历练过程,而解题是数学学习的主要部分,这里我就从解题步骤的其中一个环节来说说解题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解题 反思 高中数学
“解题”在我的印象中就是探索解题并完成解答的过程,之前并没有去系统和完整地去认识,在这次培训后,感触颇深。
解题的四个步骤:理解题意,思路探求,书写表达,回顾反思。这才是解题的完整过程。理解题意即“审题”,目的是弄清题目在告诉你什么,又要你去做什么,去发现已知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去发现“怎样解这道题”的逻辑起点;思路探求即“破题”,将起点与结论之间的路打通,起点不一样,走的路就不一样了;书写表达就是将解题思路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目的是说服别人同时还要说服自己;其实,前三点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做到,但往往忽视了第四点,进行反思和回顾。
“做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是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的。如果善于在解题之后作反思,进行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题目的深度和广度,扩大题目的辐射面,那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
对此题进行反思,致使一部分同学们误解有两个答案的原因,究其根本忽视了一个隐含条件,那就是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即任意两角和A+B<180°。
继续反思,咱们返回起初的矛盾,
导致了三角形中,A+B>180°,那也就是说这样的三角形是不存在的,既然是图形问题,能不能通过图形来解决呢?即按照条件作三角形出来。
分析:仔细审题,条件
“”中,可以判断角A可能为锐角也可能为钝角,而一定有B为锐角,即角B是确定的那咱们可以将角B做出来,因为角A不确定,为了方便起见,就作图如下:;
思考:要能根据条件做出三角形,点A必须在射线BM上,而且可以
得到若A在线段BM上,则角A为钝角;点A在线段BM的右侧,
角A为锐角这两种情况。
以上呈现了此题的三种对“
”的排除方法,通过反思,不同层次的反映了对条件运用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提供知识的横向沟通,纵向的灵活渗透。
再例如在必修四学完后处理过的一道题目:
当然这道题还可以用换元法,转化成可行域为椭圆一部分的线性规划问题。
总之,反思结果的正确性,在解题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受思维定势、考虑问题片面化、概念不清晰、粗心大意等因素的影响,常发生解题错误,例如解无理方程、分式方程、对数方程等验根问题。因此教师在习题课中,必须强化训练学生养成思维严密、认真仔细的好习惯,同时向学生讲解科学方法。
反思题目的条件,学生往往在找到答案后,就认为解题已结束,不再去推敲求得的结果是否与条件吻合。在习题课中,教师必须强调认真审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向学生传授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恰当引导培养学生这方面的习惯。
反思答案是否全面,探究实验的预期结果,涉及到分类讨论思想。由于学生对实验接触不多,运用不熟练,再加上对实验题目的畏难心理,因此,对有些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以偏概全,或有疏漏。教师经常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反思答案是否全面、有无疏漏,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所以平时做题之后要经常分类总结。
反思解题方法的多样化,以便最优化。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求发展学生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优秀习惯。在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以便在不同的情况下为选择最恰当的、最便捷的方法积累素材,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去发现、去创造的强烈欲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训练学生对生物学观点和方法的娴熟运用,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些对学生提高终身学习能力会产生深远影响。
反思题目的变式,能多角度考虑问题,对一些问题能转换思维视角,重新思考。
反思题目的引申,巧妙地将某些例题适当引申推广,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自觉探究习题变化的良好习惯。
反思知识的迁移与能力提升,当学生面对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时,就会开始运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对问题进行审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直到形成程序化的解决方案。解题之后,也要不断地探究知识结构的系统性,能否对问题蕴含的知识进行纵向深入的探究?能否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把问题所蕴含孤立的知识“点”扩展到系统的知识“面”。通过不断的拓展、联系,加强对知识结构的理解,进而形成认知结构中知识的系统性。学生解题的过程实质上是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将获得的知识通过再现、联系、整合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熟练掌握、灵活应用的要求。
总之,习题教学要做到:一题多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多题一图、多题一法,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敏捷性。最好能小题大做,多向思维,充分变式,充分利用一题的训练效能。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们就不难理解做题后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朝慧.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9(07):48.
[2]刘炳勋.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