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题研究引领教研组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4/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2期   作者:韩慈峰
[导读] 教研组是学校教师基层组织,为教师成长提供空间,在功能上实现教学、管理、科研与进修的统一
        教研组是学校教师基层组织,为教师成长提供空间,在功能上实现教学、管理、科研与进修的统一。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让教研组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教研活动达到形式与效率的双赢呢?在教研组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教研内容随意,活动流于形式,活动主体单一等问题,为了对上述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我校教研组将课题研究作为载体进行探索,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系统与针对性,促使教研组能够为教师业务能力提升提供更多的空间与资源。
        一、金字塔式课题申报,提供教研载体
        对于教研活动而言,它的主导课题会对其活动的价值与方向产生决定作用。在对课题申报模式进行变动时,教研组发展与课题研究之间将建立起联系,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展开将以课题为中心,从而避免教研活动的空洞与低效,同时使教师的研究拥有着力点。例如,教研组将校省级立项课题《构建小学童心课堂的实践研究》作为基础,并对市级课题《构建小学数学童心课堂的实践研究》进行申 报,在此基础上将子课题分配给各年段备课组,而个人课题由各组员进行申报。这样就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在研究的金字塔式课题申报模式。该模式下思维转变得到实现,这种转变以传统的散状思维与点状思维为起始,转变对象是结构性与关系性思维,研究上更加尊重整体与系统性,在合力作用下,对教研组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多元化课题研究,丰富教研内容
        对于课题而言,仅仅转变申报模式还是不够的,需要有足够扎实与有效的研究过程作为支撑。在对课题活动开展研究时,教研组从下列方面进行探索,以保证活动目的性、系统性与计划性得到实现。
        (一)营造教研氛围,凸显教研组文化引导力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研组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对于教研组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的一些问题,即教学质量、教师管理与教学常规受到过度集中关注的问题,我们以构建“有序、有趣、有效的数学童心课堂”的研究为抓手,采用集体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积累教育智慧,转变观念,逐步树立童心意识、科研意识。学校将每周五下午两节数学教研活动课作为固定时间,进行集中的研讨与学习,在课题组的组织下,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名师课堂经典细节·小学数学卷》等文章进行学习,使得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与发展。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主题式”学习活动,使之贯穿于整个学期的教研过程之中。
        出于提升课题研究与实践能力的需要,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方法开始适用于教研组之中。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邀请省特级教师沈百军老师、市教研室副主任金雷杰老师来校授课、讲座;邀请市教科所副所长胡振燕老师、教科所黄杨和老师、数学教研员金奎老师莅临指导课题研究工作。教师的专业素养受到专家的引领,得以更好地发展。同时通过外出学习,我们要求每个教师在“草根观点”中发表看法和体会,积极将学习所得融于教学实践,带动教研组、备课组的教学研究。
        (二)搭建教研平台,增强教研组文化凝聚力
        在课题组进行研究时,出于教师专业全面成长、提高教研质量的需要,教研组对传统教研方式作出转变,即用“结伴备课,一人上课”的新型教研课形式取代了传统的“一人备课,集体听课”的形式,以及重在团队捆绑发展的“三人行”互助模式(一人上课、一人说课、一人主评),促进教研组、年段备课组内教师的交流、融通,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例如,举行“杨帆杯”童心课堂教学展示评比活动。在该活动进行过程中,能够提升上课者的体验与反思能力,促进他们自身能力的发展;而同组教师之间也会借此机会学习各自的经验等,实现由否定到肯定的提升。

对教研课进行设计时,教师之间的智慧得到汇集与交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使课堂教学有了实际的抓手,使课题研究有了实际的载体,教研活动枯燥性得到转变,教研组文化凝聚力也由此产生。
        (三)实施网格教研,促进教研活动灵活化
        除了线下的观摩和研讨,教研组充分利用宁波智慧教育中的“在线交流”功能,以小型学习沙龙作为媒介,在内部引进外部学习到的优质课程。将研讨主题作为中心,教师对教学叙事“我与童心课堂”以及“我的故事我的歌”进行编写,在反思基础上将优秀的经验普及开来。学校组织开展“童心”论坛、“读专著、论童心”读书论坛,促进思维的交流,使得校本教研能够进行融和、共享与互助。
        理论学习、学习沙龙、主题研讨、网络教研、“三人行”捆绑磨课、文章撰写形成了一张无形的教研网,组员的成长点与网点是一致的,全组成员都受到积极作用,并建设了梯队;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磨砺与提升,教研组能够进行更好的团体教研活动,研究的高端性最终得到实现。
        (四)规范教研行为,保障教研活动系统化
        1.规范教研行为。教研组推行了“主题教研,教评一致”的活动模式,它能够对教研活动不深入的问题进行解决。教研活动推进过程中,主题必须得到确立,活动流程也要进行合理安排:活动前制定方案,活动中包括“教师观课——教后说课——观点呈现——交互议论——经验分享”五个环节,活动后有相关的报道。每学期,保证3次以上主题式活动,形成一个观点(一条思路),一篇收获(或反思)。这样从个体的草根式研究,到子课题教研组研究,再到总课题研训,将自主性与互助性统一起来,使得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与应用。
2.教研活动系统化。在课题进行研究时,教研活动存在着内容随意性大的问题,出于该问题解决的需要,我们在课题开展过程中坚决将“主题式”贯彻于教研活动中,实现“即时”向“长效”研究的转变。例如,针对市级课题《构建小学数学“童心课堂”的实践研究》,教研组在主题上做出以下明确要求:(1)基于童情,设计目标——教学目标的“童心”介入;(2)挖掘童素,活用教材 ——教学内容的“童心”渗透;(3)破解童疑,以学定教——教学机智的“童心”引领;(4)启迪童思,巧选方法——学习方法的“童心”激发;(5)顺应童真,活动体验——教学过程的“童心”感受;(6)激发童趣,情境练习——教学环节的“童心”释放;(7)三维定向,绽放童心——教学评价的“童心”飞扬。在此基础上教研活动的展开能够保证系统性、计划性与目的性的实现,从而使得研究更加深化。
        三、借力课题研究,引领教研组发展
        在教研组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课题研究的引领作用,在经过前期的尝试探索后,我们发现,以研带教,能够有效促进“研”、“教”、“学”融合。课题研究能够对教研组发展起到良好助推作用,而教师以优良的教研组作为发展平台,专业化能力与素质也能得到提升。近3年来,数学教研组3次承担市级大型教研活动,2个课题获市二等奖,很多教师在课题研究上取得丰硕成果,论文评比、业务比赛、职称晋升,成绩喜人。课题研究以来,2篇论文在CN刊物上发表,宁波市一等奖1篇,宁波市三等奖4篇,1人次获宁波市小学数学教坛新秀二等奖,1人获宁波市优质课一等奖,2人次被评为市学科骨干教师。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如何建立起教研组小课题的运行与评价机制;如何进一步增强教研组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等,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考虑并尝试解决的。使教研组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让教育科研之花开放的更加灿烂,这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