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修复中的庭院植物配置应用初探——以王阳明故居庭院修复为例 肖高吟

发表时间:2020/4/29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   作者:肖高吟
[导读] 摘要:在传统建筑保护修缮过程中,庭院植物配置直接影响庭院意境和传统建筑的修复效果,应给予充分关注。
        杭州国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在传统建筑保护修缮过程中,庭院植物配置直接影响庭院意境和传统建筑的修复效果,应给予充分关注。本文以王阳明故居庭院保护修复工程为实证,对传统建筑修复中的庭院植物配置问题进行了初步探析。
        关键词:文物建筑修复,传统建筑庭院,植物配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年增强,社会各界对文物建筑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政府和社会对文物保护的投入也以较大幅度逐年增加,并制定了有关保护法规和条例,保证了一大批文物古建筑得到及时维护。但在对传统建筑修复的过程中,较多设计单位仅局限对建筑单体本身的历史沿革、建筑形式与节点构造等进行调查与研究,对于同样能体现传统建筑特征与地域特色的庭院布置缺少应有的重视。
        1.传统建筑庭院发展历程
        从可供考证的历史来看,庭院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庭院是一种传统的空间,也是作为文化载体融合于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各个侧面。无数古典诗词,文章画像中都对庭院作出了生动的勾画。庭院是建筑的外部空间,可直接通天接地,藏风聚气,承接阳光雨露,繁殖植物花木,是更具有生态性得空间环境,其作用为室内活动的外延与补充。
        早期的庭院多着眼于实用,如《诗经》中“公庭万舞”,说的是天子朝堂前院常作为歌舞场所使用;而从《礼记.明堂》中的记述可知,庭院也是诸侯朝见天子的重要场所。到汉代,已有在庭院内开池供游观得例子。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对自然美深入发掘,庭院中栽竹、植松、种梅供朝夕观赏得例子日益增多。唐宋时期对自然美的品位更深,庭院理景随之更加重视,在庭院内挖池、堆山、置石、种花木、建亭榭得活动日益普遍。直至明清时期,在庭院理景内容多样,已经多样已经趋于成熟,在当时已成江南上层社会一时风尚,即使是一般庶民下户,也多在房前院内用盆景作玩饰[3]。
        2、传统建筑修复中庭院植物配置现状
        无论古今中外,凡建筑有室外附属空间,必然带来庭院布置问题,而庭院一旦要求具备观赏价值,则植物配置与应用由此产生。在传统建筑修复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对于单体建筑的修复往往是严格考证,力求精益求精,但是在整修前人庭院时,往往并未对其历史环境进行考证与研究,因而多不能明白主人对于庭院花木配置的立意所在,庭院修复仅随意种植一些苗木了之。文物建筑的修复不应仅限于建筑本身,营造、还原其历史环境气氛更具有现实意义。随意配置的花木无法使今人体味前人的所喜所思,因而影响了整体建筑精神层面的内容。较典型的为蒲松龄故居,藻饰有如地主庄园,蒲老如在,将不认其书生陋室。对于园林古建筑的植物种植,虽然不能像纯粹古建筑修缮技术一样“整旧如旧”,但也应该尽可能地做到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包括植物的种类、数量及种植方式。这样做,不仅对于园林古建筑的复原与保护工作大有裨益,而且对于传统园林古建筑的总体设计也有一定的作用。
        3.传统建筑庭院植物配置模式
        江南气候温和、水量充沛、物产丰盛、景色优美、人文环境宽松,其园林及庭院营建自呈特色,其中又以江南园林和庭院,尤其是江浙地区广泛分布的园林和庭院为主要代表。江浙一带传统院落中多植桂花、香樟、枣、枫,观花树木有桃花、玉兰、石榴等。更有芭蕉、紫藤、竹子等观花观叶植物。庭院花木装点多集中在院落一角或一边,便于观赏和养护。蔷薇、常春藤、凌霄、爬山虎等攀援植物亦是装饰围墙的常用手法,它可以遮掩墙壁缺陷,增加庭院生气。在一些面积过小的空间,往往孤植一二株花木,充分发挥其色、香及姿态的特点,如芭蕉、海棠、茶花等。院内广植盆栽也较为常见。浅窄的院落盆栽多置一侧或一角;宽敞的院落多砌置石台或布置石条案摆设盆栽[2]。
        4.传统建筑庭院修复植物配置设计原则
        对于传统建筑庭院修复中的植物配置主要有两种方式[1]:其一,设若该庭院在历史上名气较大,那么,必如陈从周先生所说:“细征文献图集,使之复原,否则以己意为之,等于改园,则不叫修复。其二,若是一般庭院,颓败已极,残山剩水,犹可资用,以今人之意修改,亦无不可。”
        5.传统建筑庭院修复植物配置设计思路
        庭院的修复,首先要研究该建筑的历史,包括主人生平,并详勘现状,情况彻底了解,对山石建筑等做出年代鉴定,特征所在,然后考虑修缮方案。如裱古画接笔须反复揣摩,他的难度大于创作。必再三推敲,审慎下笔。
        宋人郭熙说得好:“山水以山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草尚且如此,何况树木呢?一地方的庭院应该有该地方的植物特色,并且土生土长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得快,几年可茂然成林。它应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多种斗奇。于庭院中栽植树木,不仅为了绿化,而且具有画意。网师园得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得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1]。
        6.传统建筑庭院修复植物配置设计实例——以阳明故居庭院修复为例。
        笔者参与阳明故居庭院修复工作,在保护规划中重点对庭院植物配置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6.1工程概况
        王阳明故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故居位于浙江省余姚市城区龙泉山北麓、阳明西路以北的武胜门西侧。故居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正厅、瑞云楼。瑞云楼为王阳明出生处,并在此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成年后曾多次回老宅居住,故此处是研究王学的重要的实物资料。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他创立的“心学”体系集中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之大成,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瑞云楼毁于乾隆年间,重建于1996年。
        6.2指导思想
        以整体保护、注重协调、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指导思想,正确处理故居建筑保护与景观设计的关系,确保故居整体风貌的统一和空间格局的延续。


        6.3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0月28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国务院令第377号,2003年7月1日)
        3、《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6年4月29日)
        4、《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0号,2006年1月1日)
        5、《浙江省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第26号(2003年4月1日)
        6.4现状情况
        王阳明故居解放后沦为一个大杂院,故居内的住户众多,居住面积普遍偏小,家庭人员结构复杂,为缓解居住困难,多数家庭利用庭院、走道搭建各种违章房屋,对故居环境原有风貌与平面布局造成严重损坏,庭院总体布局已无法辨认。
        6.5设计原则
        6.5.1  尊重历史传统。故居以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古民居作为人文景观的主体,因此庭院修复设计必须注重与原有历史文化环境和建筑风格相协调,并使之更加完善。
        6.5.2.尊重整体环境。重视利用现有自然环境并与之相配合,避免出现非传统的品种和手法,营造统一协调的视觉效果和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
        6.5.3.合理保护利用。注重与文物保护、旅游观光和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互促进。
        6.5.3.突出地方特色。借鉴宁波地区传统民居庭院的布局和设计手法,恢复故居原有庭院景观,突出当地特色。
        6.6修复设计内容
        王阳明故居从平面布局上看,庭院的风格应趋于简朴疏淡。庭院中的景观小品、附属设施都应按照符合民居风格的要求进行修复设计,以便在总体视觉上突出当地环境的特色,避免风格上产生杂乱无章和与环境不协调之感。
        6.6.1 庭院修复设计
        由于缺乏历史资料与相关图片,王阳明故居庭院的布局手法主要参照相邻同时代大型民居和宁波地区同属明代、类型相近的天一阁进行修复设计。故居内庭院布置按照余姚民居院落平面布置的传统手法,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庭院中植花木、盆景,引入绿化意识,花木培植追求自然,实现“天人合一”理想。一个庭院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体系。人们居住其内,要世代相继为生,必须有良好的生态条件
        中轴线上甬道两侧绿地面积虽小但相对集中,复原设计中,将此处树形不佳、树龄与历史环境不符的植物稍做调整并补充。石榴夏季花色迷人,秋可观果,入冬后其树体遒劲古朴,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因而增植该树种烘托故居建筑的历史沧桑感。保留原有桂花,并在其周围配以常绿的含笑以衬托强化观感。
        大厅与瑞云楼之间甬道两侧的原有植物配置杂乱、形态较差,且个别树种如黄杨易患病虫害,不利管理。为改善降低文物古迹价值的景观因素,故对此处的植物配置进行了调整:以原有的桂花作为主景,配以秋季观叶的红枫。
        根据附近老人回忆,后东院南墙下历史上曾有一荷花池。故居建筑修缮过程当中,亦在此处挖掘出大量淤泥,可确定历史上确有荷花池,故依此恢复其景观,蓄水养莲并用以防火。荷花池的栏杆主要参考依据的是天一阁水池栏杆的形制进行复原,所添砖石构件,亦应予以作旧,力争与故居历史环境相协调。
        与荷花池相望的是瑞云楼附房,根据当地民居平面布置的一般特点,房前设置树池,一侧(若条件允许,可两侧)围墙下设置花坛。古人种植花木,重姿态,色彩高低配置悉符画本,作为官宦人家,既是著名学者,又是艺术家的王阳明必深通园林花木入画为先,孤赏为主之理。因此修复设计中,考虑到庭院面积小,景物需少而精,且花木多近观细赏,故品种选枝、干、叶、花、皆可观赏者的紫薇。北面绕荷花池三面种植竹子、麦冬等绿色植物,意在衬托水池前孤植的紫薇。紫薇树姿舒展,干枝奇特,花枝繁茂,存在比较独特的观赏特性,能够很好地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并营造一种遒劲、古朴、高雅的效果。
        前西院为休憩空间,因此原空间的意境再现尤显重要。竹既有美的意象,又与士大夫文人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契合,因此庭院以古井为景观视觉焦点,北墙下做通长花坛,以竹为背景。竹子秀逸而神韵,令人神骨俱清,逸致横生,又突显古井的厚重与古朴。复原的历史片段令人真切地体会到阳明先生不俗的高尚品德与翩翩君子风度。庭院东西两侧设树池种大树,树下置三两坐凳,,整个环境朴素而幽静,使“游之者忘倦”。
        “小园植树,其具芬芳者,皆宜围墙。而芭蕉分翠,忌风碎叶,故栽于墙根屋角;牡丹香花,向阳斯盛,须植于主厅之南。此说明植物种植,有藏有露之别。”
        植物除了种类种植方式有讲究之外,在运用上同样有学问。植物的掩映可使建筑增添藏的意境,投射到建筑上的植物光影又可使建筑别具情趣。因此,建筑周围的植物品种以故居历史背景、历史环境为依据,经过认真选择,推敲植株与建筑的尺度关系而确定。
        6.6.2树种选择配置
        修复设计中,根据该地的自然环境条件进行树种选择;根据适地适树原则,民居内花木补配重视引种本地乡土树种,不仅与生态环境相适应,而且易于突出本土的自然景观风貌,形成自身风格与地域特色。
        在树种配置上,乔木大部分以孤植形式出现,花坛中小乔木与灌木的配置则考虑与落叶与常绿、观叶与观花等树种融为一体,充分展现自然群落之美。同时还注重考虑季相的变化,形成四季常青的视觉效果。
        故居历史环境的植物配置从选苗到植栽严格保持历史环境特征,为体现古朴幽雅、和谐顺畅的人文与自然风格内在的统一,配置的紫薇与石榴须枝杆苍劲,不可种植小苗木。
        7.结语
        当前我国传统建筑修复,尤其是庭院改造过程中,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有意或者无意的建设性破坏。本文在对传统建筑庭院发展历程、传统建筑修复中庭院植物配置现状、配置模式、原则及主要涉及思路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以亲身参与过的阳明故居庭院修复工程为例,对庭院修复设计原则,尤其是植物配置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析,提出在传统建筑庭院修复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庭院布置和庭院植物配置,遵循传统建筑庭院植物配置的一般原则,坚持发展和保护相统一,尊重历史传统,尊重整体环境,突出地方特色,合理保护,提升庭院意境和传统建筑的修复效果,确保传统建筑和庭院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参考文献:
        [1]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潘谷西.江南理景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