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0/4/30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3期   作者:蒋雪
[导读] 对比探究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中实施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对比探究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中实施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急诊出血性休克患者80例作为研究主体,采用均分法将其具体分为40例观察组以及40例对照组,分别给予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手段以及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最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后休克纠正时长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后休克纠正时长为(28.6±6.4)min,对照组抢救后休克纠正时长为(35.4±7.3)min,观察组患者的总体护理满意率为95%,对照组患者的总体护理满意率为8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表明,在出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过程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能够强化临床护理效果,不断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切实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出血性休克;急诊抢救;护理风险管理;护理效果
前言:出血性休克,别称失血性休克,英文名称hemorrhagic  shock,一般常见于急诊科临床,临床上的常见病因是血容量不足超越代偿功能,因而造成大量失血。临床上表明,出血性休克的常见症状包括皮肤苍白、冰凉、湿冷、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外周静脉不充盈、颈静脉搏动减弱,尿量减少等等。具体而言,当患者体内的血容量不足超越代偿功能时,通常会出现休克综合病症。一般表现为心排出血量骤减,外周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血压下降。组织性灌溉减少,促使患者出现无氧代谢现象,同时发生血液乳酸含量增高和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本文抽取了80例急诊出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分为两组对比探析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与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急诊出血性休克患者80例作为研究主体,采用均分法将其具体分为40例观察组以及40例对照组,分别给予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手段以及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最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40例观察组患者性别比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分布:17岁-68岁,平均年龄为(38.3±6.6)岁;出血类型:创伤性出血15例,消化道出血10例,其他15例。40例对照组患者性别比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分布:16岁-70岁,平均年龄为(37.5±6.8)岁;出血类型:创伤性出血10例,消化道出血15例,其他1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血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患者则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①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计划,考虑到患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此护理风险管理方案需要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展开专业知识培训活动,基于此,切实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与应急能力等。在护士专业能力有所提高的前提下,科室能够依据有关知识与经验对潜在的安全隐患做有效查找,结合相关临床护理经验,有效的对风险做有效预防[1]。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具体到相关细节问题的处理上,并且针对相关护理工作做严格的职业划分,实施个人责任制,切实提升护理工作的谨慎性;②优化护理管理机制,依据当前护理风险现状,积极准备相应的护理制度修改,不断加强部分关键环节的相关规定,实施奖惩制度,基于此,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物质与精神上巩固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除此之外,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安全检查工作也非常重要,更多的重视停电、火灾等紧急情况要做好相应的处理以及事后报告,优化相关深刻批准环节,在处理特殊情况时必须及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提升患者以及家属的护理依从性[2]。
1.3观察标准
         本次研究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体将患者的满意度分为3个不同层级,分别为满意、一般以及不满意,满意的评分标准>70分,一般的评分标准<70分,>40分,不满意的评分标准为<40分[3]。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作为本次研究的数据处理工具,主要作用于本次研究中所产生的相关数据信息的统计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患者的计量资料,采用x2、t检验两组患者的计数资料,当(P<0.05)时,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
2.结果
         结合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的满意例数为25例,一般例数为13例,不满意例数为2例,满意率为95%;对照组患者的满意例数为20例,一般例数为12例,不满意例数8例,满意率为80%。观察组患者的满意例数、一般例数以及总体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
             表 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3.讨论
         风险管理多应用于金融领域,随着社会体制的创新发展开始逐渐流入医学临床上,并在护理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护理风险管理主要强调将护理中的潜在危险因素做出准确的判断,以此做出有效预防工作,将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培养科室护理人员的事后应急能力,做好危险问题的检查与纠正能力,从而切实有效的降低危险事件的发生率,不断提高危险应对能力。由此可见,护理风险管理能够切实提升科室护理质量[6]。
         综上所述,在出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过程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能够强化临床护理效果,不断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切实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嵘,高明玉. 临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2018,16(01):30-33.
[2]张海媚.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02):103-105.
[3]刘媛媛. 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防范方式及施行意义探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01):137-139.
[4]闵颖. 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普外科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04):145-146.
[5]任永春. 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18,34(08):176-177.
[6]陆欣,张文光,王巧倩. 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研究,2018,32(06):920-9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