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对损伤性腰痛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训练后的临床疗效展开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单位收治的101例损伤性腰痛患者,根据治疗性质随机分组,对照组50例(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51例(中西医治疗+手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疼痛改善效果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治疗有效率为(94.1%),高于对照组(80.%),P<0.05.结论 对损伤性腰痛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训练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疼痛反应,同时可以获得更高的疗效,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损伤性腰痛;中西医;手法治疗;疗效
腰痛是现当下社会中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致病原因较多,通常因外力或者患者长期处于不正确的体位下导致[1],在军事训练中时常发生。该疾病在西医临床和中医领域中均有一定的治疗方法,但单纯的西医治疗虽见效很快,但容易复发,因此结合中医思想使用中药汤剂以及相关的治疗手法能够提高疗效。本文结合我单位101例损伤性腰痛患者展开研究,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单位收治的101例损伤性腰痛患者,根据治疗性质随机分组,对照组50例(常规西医治疗),组中男女比(45:5),年龄(18—36)岁,均龄(28.6±3.3)岁,病程(0.4—3)年,平均病程(1.6±1.4)年;研究组51例(中西医治疗+手法治疗),组中男女比(46:5),年龄(19—34)岁,均龄(27.4±3.2)岁,病程(0.3—4)年,平均病程(2.1±1.1)年。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前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方案获得当地医疗伦理委员会的认证。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单纯的西医治疗,给予“利卡多因+醋酸泼尼松龙+维生素”展开封闭治疗[2]。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方剂,处方为:淫羊藿30克、当归15克、巴戟天30克、枸杞25克、鹿角片30克、土鳖虫10克、桂枝15克、熟地黄与续断、骨碎片各30克、黄芪30克、川穹15克。服药前夜使用冷水浸泡,文火煎药,取药汁三次后混合分早晚两次顿服。以处方为主展开辩证论治,寒湿证者加九香虫及独活各10克,香附、姜黄各15克,附片20克。血瘀质患者加没药,三七10克。疼痛明显者加穿山甲6克、全蝎及僵蚕各10克、乌梢蛇25克。连续服药1周为一个疗程,服药2个疗程后评估病情。研究组在联合中药汤剂后配合相关的治疗手法训练,如推拿手法。治疗师推拿前首先了解疼痛部位以及疼痛性质,患者俯卧后放松腰背部,治疗师使用十指对腰部进行按、压、揉、点、弹拨等手法推拿。推拿时应拿捏好指尖力度,防止推拿过程痛苦。每次10—15min,1次/d,此外结合穴位按摩,3min/组,10—12组/c次,1次/d。
1.3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以及治疗有效率。VAS评分越高疼痛反应越强烈,有效率越高说明治疗效果越显著。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4.0统计学计算器,计数资料“±S”,计量资料“n[%]”,差异用“t”及“x2”表示,P<0.05。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视觉模拟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治疗有效率为(94.1%),高于对照组(80.%),P<0.05.如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治疗有效率(“±S、n[%])
3.讨论
当前人们生活及工作节奏加快,对于很多伏案工作者而言,颈肩腰痛是常见症状,尤其是腰痛,发病率较高且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损伤性腰痛的发生常来源于外力作用,如扭伤、撞伤、跌伤等[3]。但除此之外,损伤性腰痛还与长时间坐姿及站姿不正确造成的腰椎劳损有关。训练中长时间做弯腰动作,并因不正确的体位导致的腰部劳损,西医治疗后无法除去病根,而且会导致疼痛反复。结合中医思想治疗时,辅以中药汤剂以及中医针灸、推拿、按摩等手法治疗训练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为证明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本文结合我院单位101例损伤性腰痛患者展开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治疗有效率为(94.1%),高于对照组(80.%),P<0.05.
综上所述,对损伤性腰痛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训练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疼痛反应,同时可以获得更高的疗效,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文菊,周礼平,张海廷.中医护理干预对非特异性腰痛的疼痛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四川中医,2019,37(07):197-198.
[2]张艺凡,李青,张秋媛.针药结合对腰椎间盘突出所致腰痛症临床疗效的影响[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9,34(02):40-43.
[3]于新.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联合腰痛宁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腰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9,14(01):81-84.